“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探究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
崔晓丹 韦冬余
【提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日本学者水越敏行等人早在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就提出的教学评价原则,它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依据,认为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而最 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是不可分割的。目前中学阶段写作教学中,大多数运用的都是“结果评价”这种方法,对于过程的评估严重忽视。本文旨在对于写作教学中运用“教 学评一体化”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作出探究,同时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重视评价以及反馈,从而 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
一
“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中的 现状及应用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阐释
“教学评一体化”是依据反向教学设计理论提出的,它指向一种即学、即教、即评的协同过程,这一过程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打破,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应该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的教学评价有机融合起来,并使这三个方面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
语文写作教学中 的现状及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学习任群”这一概念,它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 在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文学阅读与 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两个与写作教 学相关的任务群。这一课程标准的发布无疑对教师 进行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在教学设计方面 有了新的指导意见。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现阶段写作教学中教 师存在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无法测评的情况,经常使 用一些模糊且难以测量的词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 定,如“感悟”“体会”“欣赏”等,这些词语都难 以收集学习证据进行过程的评估,同时也无法对学 生在习作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 写作教学收效甚微。在“教学实施”的方面,存在着教师制定学习 活动与学生实践学习活动错位的情况。目前写作教 学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写作兴趣不够浓厚,有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兴趣,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写作课时,将半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让 学生互相观察,对彼此特征进行交流刻画。一节课 结束,学生并不能获取人物写作的经验,教师也很 难通过这样的交流真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收获。这 就没有很好地践行“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在“教学评价”的方面,存在评价方式单一以 及评价结果失效的情况。传统写作教学中,对于学 生写作的评价方式就是教师评分。在上文提到过, 这是一种“经验使能”的评价方式,使得整个写作 教学的评估主观化、个人化。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学设计与教学现状脱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完成存在偏差,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教育实践 中不断思考和改进的重点。
(三)“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
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中,教、学、评三者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写作教学之中,即为教师通过教学生写作知 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写作中获取知识, 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卢臻老师将“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运行过程 概括为“三环四步”,其中“三环”是三个教学环节, “四步”指的是四项教学活动。根据卢臻老师的这 套运行过程,“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写作教 学中的运行过程应该如下: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写作 能力的测评,并根据这一写作能力分层制定教学目 标;之后再结合教科书所给出的写作主题进行教学;最后根据学生在写作中的“学习证据”以及呈现出 的书面作品来测评学生的学习质量。总之,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评价作 为促进学生写作进步的手段,以评定教,加强对于 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注重整体的写作过程,搞清 楚学生“为什么这样写”,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 予学生有价值的反馈,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 目的。
二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
写作教学应 遵循的原则
(一)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
在日常课堂的写作教学过程之中,为实现写作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基 础上,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分析,制定分层次的、合理的写作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的已有写作水平与将要达到的写作水平呈现出可联结性,让学生在 “最近发展区”之中可以得到发展,并向更高水平 的写作阶段迈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在课程目标的每一个学段要求中,都作 出了对“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教师在制定教 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在理解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的 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综合设计。以第四 学段(7-9 年级)的表达与交流学段目标为例,该学 段目标中提到:“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 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 有条理;能把握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 意见。”这一目标对部编版教材中许多写作单元都有指导作用。
(二)贴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由一 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所谓语文教 学活动,就是在语文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 进行语文学习的各个不同的阶段。语文教学活动涉 及语文教学内容及顺序安排、语文教学策略选择、 学生学习活动组织以及教学资源运用等,教师设计 和实际实施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并保持高 度一致,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切实提升学生 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写作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需要根 据教学不同类型的写作来进行筛选。但无论是选择 何种教学活动,最终都应指向完成教学目标这一根 本任务上。
(三)多样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 时进行反馈,留下学习的相关印记。因此写作教学 需要教学活动与评价一致的教学过程,保持教学过 程的多样性,激活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作用。仍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为例,教师在进 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之中,围绕“学写记叙文”这一 主要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以此目标为主体。例如教师自定主题“周末趣事”,让同学进行口头分享;之后进行一个简单的片段写作,提醒学生无需语言 的华丽,只需要注意写清记叙文的三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之后学生互评,分析他人作品是否具 有记叙文该具备的格式,同时教师加以指导,使学 生头脑中初步具备写作框架思维。在学生具备初步 写作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挑选课文中记叙文的典 范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优秀记叙文包含的丰富情 感,使学生在把握记叙文格式的同时融入自己丰富 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核 心素养、促进写作能力提升的目标。
(四)融合多方因素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中的重要一 环,教学评价的核心任务是测评教学目标培养实现 的程度,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实现程度。将写作教学与现实世界的特定任务或需求联系起来, 既是开展教学评价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核心素养 的有效途径。而通过写作对当下现实进行思考,理 性认识成长中的变化、挑战,是锻炼思维和写作能 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写作现实价值的积极语言实践活动。总之,写作教学中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将 写作实践与现实要求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开展写作 活动,通过及时反馈调动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
三
“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指导理念
此处引用建构主义的一些概念作为阐述“教、 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载体,建构主义将教师作为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引和帮助的“指引者”, 唤起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作为学习 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建构主义视野下, 在“教”与“学”的联结上,建构主义“支架教学” 为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提供了方法。
(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学设计片段 为例,分析如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1. 教学片段一 导语部分:我们常常发现,拿到作文题时,有的 同学拿起笔便文思如泉涌,一挥而就;有的同学呢,最头疼的就是我写什么呢。想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闭门造车是肯定行不通的,只有建立在丰富积累上的写作才是最顺畅的,而丰富素材来源就是我们的生活。在写作教学的导入部分,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制定合理清晰的教学目标, 在以上片段中,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教学片段二 出示任务:本单元的课文当中也出现了很多精 彩的人物描写,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值得学习的描 写方法吗 ? 片段训练:口头作文“画肖像”并交流展示。这一教学片段展示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 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挖掘。在教学 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是灵活的、多样的,正 是通过这些多样的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可以作为最终评价标准的一个部分,避免了只按书面作品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
3. 教学片段三 展示交流:挑选两到三篇作文片段,优秀作品1-2 篇,不足作品一篇,分析,诊断,共同修改。“教学评一体化”注重评价的及时反馈,只有在 评价结果产生后及时进行反馈和思考,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准。制定清晰、合理、明确的写作教学目标,采用围 绕完成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活动与评 价一致的教学过程,注重写作与现实相结合,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写作教学才能落实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向着新式评价迈进。
作者:崔晓丹、韦冬余
来源:汉语文教学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