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表解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
2024/1/20 16:05:43 阅读:81 发布者: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是语文课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内在影响,是语文课程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能力,它体现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因此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意味着,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情境是否真实,在于语文课程设计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主,是否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教师应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相关主题,这些主题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将学生吸引到综合性语文活动中去,让他们通过自主活动,亲自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话语系统。
受到过去教学习惯的影响,以文本为纲、以知识为纲、以技能训练为纲是最容易犯的毛病。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以文本为纲,它是将一篇文章有关的思想性、艺术性按照教参提供的内容,加上老师自己的心得体会,细细嚼碎,灌输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主动体验。以知识为纲是脱离应用,将专业的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拆成“知识点”,由点到面,步步为营,生怕遗漏,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对付考试。以技能训练为纲是把听说读写拆成四条平行线,分别贯穿学期和单元,完全当成纯技巧来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不是轻视知识和技能,而是主张每一个知识、每一篇文章都不能当成纯粹的知识点,都不能分解开来单独进行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关注汉语的特点,提升他们感受汉语特点的敏锐性,在他们心里注入爱国的情怀,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些都要落实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维护自己母语、发展自己母语的情怀和实践能力上。
这里我们以社会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进入语文课程、如何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作用为例,来说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为了便于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分解为三个方面的关键词:一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民众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关键词是为了提示其内涵和要素、展示其内在逻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语文课程不是要将这些词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体验,得出属于自己关于正确与错误、美好与丑恶、积极与消极、前进与倒退的结论。有一些设计得很好的课程采用了内容主题单元。例如,有些课程用“乡土田园”“月是故乡明”“奔腾的山庄”等主题单元来讴歌祖国与家乡的美好景象和一日千里的建设;用“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烈士的抉择”“灵魂的对白”“直面人生”等主题单元来阐释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和近现代革命者的胸怀,发掘这些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的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用“梦想与追求”“向青春举杯”“成长如蜕”等主题单元来抒发理想的光芒,描绘青年一代成长的道路;用“文明的对话”等主题单元来体现祖国语言文字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这些主题单元选择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主题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有用的知识激活、应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积累语言实践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借鉴优秀文化。这就可以使他们将学习经验移植到人生经验中,时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衡量、品评、鉴赏事物,从而使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他们的心灵。把语文课的实施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在真实的情境下,在学生多样综合的语文活动驱动下选择教学资源,安排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读书、思考、写作、交流,任务完成了,学生的内在能力和品质就会发生变化。
转自:“高中语文王亚飞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