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标解读】语言建构与运用

2024/1/20 16:01:32  阅读:107 发布者:

语文课程中的“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理性语言,更是语境中的言语和优质的母语语感。

语言是属于社会的,但它的实际存在是人已经进入语言环境之后的话语。这种话语带有说话人自己具有的经验内容,我们称其为言语。“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语言是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所以它的意义必然是概括的;言语是个人的说话行为,是含有个人理解体验在内的,所以是具体的。如果我们用语言和言语区别的观点来解释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们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说的都是对言语的运用,“梳理与探究”才逐渐进入社会语言的规律探讨。例如,语文课程中的词汇教学主要是对词义的解读和体会。词义是用一种固定的语音系统负载的对事物的描述,它是客观的,也是概括的;而言语作品中的词的意义,则是被作者的头脑加工了的、融入了主观经验和审美情趣的产物,是包括在言语里的个人的话语。社会概括的语言意义,正是从言语意义中概括出来的。从文本阅读到学生的表达与交流,都需要学生自己积累经验和语言材料。语言学中关于语言和言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念,对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十分有用。

语文课程面向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活在人们口中和笔下、承载着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为了体现“言语”这个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再一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工具性”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的问题。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根据“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命题,提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的说法,在谈到作文问题时,叶圣陶先生又说:生活充实的含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新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这就是有名的“工具论”。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言语行为。它活在口头上、书面中、思想里,负载着丰富的信息。这是一种用来充实和发展内在素养、滋生和增长终身能力的工具。人文性一直就寓于这种工具性之中。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只是彰显了“工具性”中人文的一面,并不是又叠加了什么新的东西。这个提法是防备有些人把“工具”当成“器”,忽略了其中的“道”;防备有些人把“工具”看成手段和技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用“人文性”来否定“工具性”,或用“工具性”来取消“人文性”。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开始实施的时候,回顾几代语文教学专家在寻求语文课程本质过程中所做的反思与探究,既要看到新课标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也要看到新课标在新时代进一步论证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人文性,所指已经明确,那就是不仅仅把语文看成没有内容的符号与工具,而且要突出语言中的思维、审美和文化,只有充分认识到“语言是运用中的言语”,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也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特殊功能。

转自:“高中语文王亚飞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