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高考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就必须在文章中展露自己的才思、才情和才华,擦亮标题这一双文章的“眼睛”,使其精练传神、清新脱俗,让其明眸善睐,顾盼生辉。好的标题应该遵守以下三个原则,并做到简明、新颖、别致,耀眼夺目,富有文采。
符合文体要求:高考作文的题目首先要充分体现文章的文体特征,让人一读标题就可以感受到所写文章的文体样式。写议论文,标题要深刻、鲜明;写记叙文,标题要形象、生动;写散文或小说,标题要含蓄、有诗意。
体现关键词:要尽可能地在拟写标题时将话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明示或暗示出来,让阅卷者了然于胸,增强好感的同时减小误判的可能。
传达主旨立意:在拟写标题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让阅卷老师在看到标题的第一时间确定所写作文是否符合题意。
拟写实力型标题三种方法
此类标题以无招胜有招,有大道至简的底气,质朴无华,亮出的都是“干货”。因洗尽铅华,故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因有的放矢,故能让阅卷者了解主旨。
方法一:亮出观点
考生在标题中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旗帜鲜明,先声夺人。如:
①让劳动扎根生活(全国卷Ⅱ·辽宁考生)
②打破定式,走向创新(全国卷Ⅱ·重庆考生)
③不忘根本,放眼未来 (浙江考生 )
人们肉眼见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而非真相,为此,例①用 “作别”二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眼见为实”这一习惯认识的否定态度;例②破的是“定式”,立的是 “创新”,先破后立,观点鲜明;“不忘根本”是 “继往”,“放眼未来”是“开来”,例③鲜明地表达了作者 “要在传承中发展壮大”的深刻见解。
方法二:亮出内容
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叙述缘由、核心意象、主要素材等写作内容,标题中的人、事、景、物,各异其趣。如:
①花袭人的暖心世界(江苏考生)
②钱塘潮涌奇,我自泛扁舟 (浙江考生 )
③水应深潜,酒应细尝(全国卷Ⅱ·重庆考生)
例①亮出的是叙述缘由,用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之言展开议论,她要求宝玉答应的三件事既体贴,又理性,正是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因而富有事趣;
例②亮出的是带有水乡特色的意象——钱塘潮、扁舟,抒发了作者勇做时代 “弄潮儿”的豪迈情怀,因而富有情趣;例③亮出的是水、酒两个事物,借对二者 “深潜”“细尝”的态度,表达了“浅显之知浮于表面,深处挖掘才获得真知”的主旨,因而富有理趣。
方法三:亮出层次
提取写作提纲中的关键词,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层次,使文章构思清晰,布局分明。如:
①立大志,成大器,担大任(天津考生)
②变时 变识 变实( 全国卷Ⅲ·贵州考生 )
③新路·心路·兴路(全国卷Ⅲ·贵州考生)
例①中的三个短语形成了严密的逻辑推理链,“立大志”是 “成大器”的重要前提,而 “成大器”又是 “担大任”的重要前提,逐层推进,展示出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例②和例③均采用“一字立骨”的方法,选择三个音近而意丰的词语,巧妙相连,缀而成题。在标题中,例②展示出文章从时间在变、认识在变到精神在变的总体架构,例③展示出文章从除旧布新、凝心聚力到民族复兴的总体架构。
拟写新锐型标题三种方法
此类标题 “新”在与时俱进,与时代的主旋律、时尚的新潮流同频共振,“锐”在别出机杼,独辟蹊径,带给阅卷者扑面而来的 “新”气、 “锐”气。
方法一:镶嵌热词
在标题中镶嵌一些年度热词、网络热词等,彰显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意识和与时代同行、倾听时代声音的使命感。如:
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全国卷Ⅰ·山东考生 )
②走好长征路,领航新时代(全国卷Ⅲ·四川考生)
③丢弃 “佛系”扬 “儒系”(浙江考生)
例①中的 “初心”和例②中的 “新时代”取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 “汉语盘点2017”年度字词,这两个词语传递的是正能量,洋溢的是家国情怀;例③中的 “佛系”取自网络流行词,标题鞭策了“佛系”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消极的 “出世”态度,倡导 “儒系”自信昂扬、奋发进取的积极的 “入世”精神。
方法二:点击时事
在标题中点击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时事,彰显其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和对时事的敏感度、认知度。如:
①雄安的绿色长征路(全国卷Ⅲ·云南考生)
②且看少年芳华,助力国之成长(全国卷Ⅰ·河南考生)
③只问使命,无问西东——2035年的一份成人礼 (全国卷Ⅰ·湖北考生 )
例①的拟题灵感来自中国政治、经济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此举乃千年大计,举世瞩目;例②和例③的拟题灵感来自热映的两部国产影片—— 《芳华》和 《无问西东》,这两部影片奏响了“青春注定历经磨难,青春必然风雨兼程”的热血乐章,勃发的是 “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的筑梦豪情。
方法三:焕发新论
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打破成见、定论,在标题中焕发出独到的见解、新论,彰显其辩证、发展的眼光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如:
①己所欲慎施于人(上海考生)
②浮云不遮慧眼,众议难掩明心(全国卷Ⅱ·重庆考生)
③器,善用者赢(天津考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但作者却对其进行了反向思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发点是 “利他”,“己所欲,施于人”的出发点则可能是 “为己”。“利他”与 “为己”是划分 “被需要”动机和效果的标准。例①为此焕发出“己所欲慎施于人”的新论。“浮云遮望眼”“众口铄金”观照的是 “浮云”“众口”等外因的作用,但作者却换一个角度进行了思辨,“眼”“心”等内因不够强大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例②为此焕发出“浮云不遮慧眼,众议难掩明心”的新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孔子的名言,但作者却对其进行了延伸思辨,“利其器”只是前提,“用其器”才是关键,人们应该做 “器”的驾驭者,让 “器”帮助自己成大器,而不能被 “器”绑架,沦为 “器”的奴隶。例③为此焕发出 “器,善用者赢”的新论。
转自:“高中语文王亚飞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