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文字报 ,作者辛玉婷
编辑说
语文课程知识,是语文课程内容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程序性语文课程知识与“怎么做”相关,指向语言文字积累与应用。广东省中山市曹步初级中学辛玉婷老师认为,掌握小说阅读的程序性知识,不仅能够实现对单篇课文的深度学习,也为学生迁移阅读其他小说文本奠定了基础。她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为例展开探讨——
“语文课程知识,是指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师生应掌握的关于语言本体和言语形式的规则、规律、方法、特征、理念。”(王漫《语文课程知识的内涵与分类》)语文课程知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与“是什么”相关;还有动态的程序性知识,与“怎么做”相关。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小说的概念、特点等(陈述性知识),更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程序性知识),并完成前者向后者的转化。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古典白话小说阅读单元,几篇课文分别是从《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这几部经典作品中节选的精彩片段。
单元导语中提出:“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其中“梳理故事情节”“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是单元学习目标,而“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把握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描写”就是达成目标的程序性知识。笔者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小说阅读中落实程序性知识教学。
抓住线索梳理情节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描写了刘姥姥在大观园潇湘馆、紫菱洲、秋爽斋的所见所闻,以及与贾母、王夫人等人一起进餐的事。其中对刘姥姥在饭桌上制造的“笑剧”的描写,不仅在这篇课文里,在整部《红楼梦》中也称得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课文的主人公是刘姥姥。因此教学伊始,笔者让学生以刘姥姥为固定视角,跟着她游览大观园(初读课文),并抓住游览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用“动词+名词”的形式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梳理整篇课文的叙述线索,并且给出具体范例。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这一程序性知识。根据笔者的范例提示,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梳理出“参观房间—接受叮嘱—上演‘笑剧’—解释‘笑剧’”这条叙述线索。
角色扮演理解人物
刘姥姥虽然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却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的绝对主角。作者曹雪芹通过淳朴、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和憨厚、滑稽的动作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机敏、世故的村妪形象,与大观园众人形成鲜明对比。理解把握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刘姥姥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接着,笔者创设“寻找最佳主角”活动情境,选择凸显刘姥姥性格特点的语段,让学生分组表演,并选出代表展示。这一活动形式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能动性。他们学其声、说其言,模仿其动作,在“沉浸式”表演中深入感受刘姥姥的内心活动,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课文开头刘姥姥对大屋子和小屋子的评价,体现出她善于观察、会说“漂亮话”、精明世故的一面。又如刘姥姥听鸳鸯的话拿自己给大家“取笑儿”、拿着沉甸甸的象牙镶金筷子夹鸽子蛋等情节,表面上体现了乡下人的憨厚老实,内里其实是机敏和狡黠。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促进了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刘姥姥在饭桌上的“笑剧”是学生表演的重点。表演结束后,笔者请学生关注课文旁批:“此处设置悬念:她们会如何拿刘姥姥‘取个笑儿’呢?”“猜一猜,鸳鸯跟刘姥姥说了什么悄悄话?”学生发挥想象,为“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和“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进行文本补白。学生结合刚才的表演,关联上下文情节进行分析,补写出符合人物特点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物行为。
为什么刘姥姥明知鸳鸯等人拿她取乐,还会配合?笔者出示《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贾府、三进贾府的情节,将其作为拓展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刘姥姥的行为动因和性格成因。刘姥姥在面临家庭生活困难时厚着脸皮一进贾府是为了“打秋风”;二进贾府是为了表达感谢,同时用“出丑”的方式博得大观园众人欢心,获得他们的慷慨解囊;三进贾府是为了营救巧姐。善于逢迎、圆滑世故是她作为底层农妇的生存之道。即使主动“出丑”,她也没有丢弃尊严,而是恰到好处地保持了乡下人的淳朴善良。学生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感受到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底层百姓的生活艰难,同时也被刘姥姥的乐观、豁达所打动。
揣摩“笑”态品味语言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最精彩的描写要数饭桌上的“笑剧”。刘姥姥一席话,让众人笑不能抑,课文旁批提示“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课后阅读中也提示“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情节,能够很好地感受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学习写作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段描写,笔者在课前制作了角色卡片,每张卡片上是对一个人物的“笑”的描绘,但不显示名字。上课时,笔者选了几个学生,让他们随机抽取卡片,读出卡片上的句子,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其他学生猜猜卡片上的人物是谁。这一学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优化了他们的阅读体验,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演“笑”、猜“笑”的过程中,对黛玉、宝玉、湘云等众多人物形象有了自己的理解。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大观园众人的笑?分析可知,大观园众人的笑虽各具情态,但有其共性——“雅”与“庄”,这与前文刘姥姥的“俗”与“谐”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通过这一对比,既突出了主角刘姥姥的形象,也让作为配角的大观园众人形象鲜明,二者碰撞出强烈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分析、感悟这次“笑剧”,学生既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强化了对文本语言艺术的把握。
总之,指向程序性知识的小说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立足教材要求,有方向、有策略地学习课文,掌握小说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实现对单篇课文的深度学习,而且为他们迁移阅读其他小说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10月18日文章《在小说阅读中落实程序性知识教学——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作者:广东省中山市曹步初级中学/辛玉婷)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