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吴非:作文“精批细改”未必有效

2024/1/20 15:11:48  阅读:68 发布者:

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杂文家

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有时有必要,有时则多余。

入职之初,我带过一轮初中,老教师说“作文要精批细改”,我就遵照吩咐,精批细改。那时年轻,精力足,一个班50多人的作文,两三晚就改完了。

几次以后,我便开始怀疑“精批细改”了。问老教师,回答说:“谁让你全这样做?每次作文你只要精批细改全班的三分之一就可以啦,轮换,下一回另三分之一,再下回……”

我觉得麻烦:我得记住是哪三分之一被我精批细改过,万一漏了谁呢?

久之,我发现,有的学生根本不需要“精批细改”——你在他某个句子下面画道线,他稍想一下就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给他一行字的建议,他便能举一反三,通改全文。

也有学生,作文几次被精批细改,反而变得没有信心了。

精批细改往往会求全责备。如果学生的选材立意已经偏了、错了,教师怎么“精批细改”?草房子破破烂烂,明明就等一把火了,没必要搞“精装修”。

精批细改多了,学生有可能丧失信心。作文批改完了,发到学生手上,他看到满纸红字红杠,未必认为老师认真,而可能认为老师彻底否定了他的作文,这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批改作文的关键是什么?是能否给学生“启发”。学生在一次作文中从老师的批改中获得了一点儿启发,这就是“有效”。

批改太多,事倍功半;而不提过高要求,把作文练习当作长期任务,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功在不舍。

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些耐心呢?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冷静地想,真是纠结:如果学生没想明白,你的精批细改有什么用?如果他能想明白,又何必要你替他改?

精批细改,对一些学生有用,对一些学生没什么用,不如面批。

对写作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找适当的机会面批,他会注意和老师的对话。我的面批从不提多少要求,绝不会一次教他过多的东西。面批,是对症下药,可以具体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了解他的表达困难。

曾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来很多欧化语句,我劝他写短句,劝他简约平易,可是他只追时尚,却没看到弊端。这类比较复杂的问题,批改很难说清,面批就有些用。当面改,让他自己读,体验语感,便能看到改成短句的好处。

我反对家长介入教学。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教作文的能力,教师不能搞错教学对象,更不要忘记自己的职业责任。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不如和学生面谈几分钟,谈谈他的作文。

常看到一些作文指导套路,没有新东西,追求也变质了。改同题作文,教师心里可能有套路或模板,他批改作文,会下意识地引导作文模式化,让他的学生失去独创的愿望。

他把张同学的作文改为“我看着胸前的红领巾,自豪地笑了”,把李同学的作文改为“我看着教学楼上的国旗,心里充满自豪感”,把王同学的作文改为“我们班拿到了年级第一名的红旗,全班使劲儿鼓掌”……

教师工作再勤奋,批改得再多,也只是一个人的经验和认识。教了两三年,学生就不要你改了,他自己就知道,结尾时要有些“高度”“亮色”,要“昂首阔步”“砥砺前行”。一旦这样的表达变为自觉,想改变就很难,独创就无从谈起。

我的学生后来习惯了“一句话评语”,因为这句评语是我斟酌过的,有针对性。

这句评语,可以是整体观感,是全面肯定或是对某一点的关注,可以是某个地方的不足、某方面的遗憾,也可以是令他信服的修改建议……这些,都要比精批细改有用。因为批得少,学生记得住。

我每每看到语文教师为批改作文发愁,就感到“少、慢、差、费”的根源在于保守,不动脑筋,不敢突破。

来源: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