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

2024/1/20 15:09:16  阅读:110 发布者:

讲座概要

课文教学设计有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教学目标,教学点;第二个要点,教学点的合理分布,教学环节;第三个要点,教学内容,知识点;第四个要点,学习活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教学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文的教学目标,即课文的教学点。要明白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就要先弄明白两个道理:

第一,课堂上学生有两个角色身份:作为“阅读者”,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为“学习者”,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未必是对的,往往是不对的,是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的或者主要面对的,就是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可能会出现问题或有困难的这些地方。

第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课程目标”就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比如一个学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学生学会的东西。“教学目标”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要到达的地方。教学目标不在课文的外面,而在课文里。

拿到一篇课文,先画黄颜色,标出那些要紧的地方、关键的语句;然后一处一处问:这一处学生能理解吗?这一处学生能感受到吗?如果我们凭着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可能有问题和困难,就画上绿颜色。黄颜色和绿颜色重叠的地方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点,即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在这节课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到达的地方,或者说是在这节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去解决的教学点的问题。

安排合理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对教学点的合理分配。教师引领学生先到哪些地方,再到哪些地方,这就是教学环节。

备课备两头,找到学生的疑难处,这是出发点;课文的关键点,这是要去的地方;中间搭三个台阶,也就是三个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先理解这些,或者理解到这个程度,再感受理解这个方面、那些语句。

安排教学环节的三个逻辑:一是课文的逻辑,一般说,教学点出现在课文前边的,要安排在先;二是阅读的逻辑,阅读理解是非线性的,有时读懂了后边的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前边的内容,那么教学点的安排就要发生变化;三是学习的逻辑,学生容易学会的安排在先,学习有较大难度的,宜安排在后。

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叫“知识点”。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解决教学点的问题。学生学习和运用了所学的语文知识,对课文中原来读不明白的能够读明白,对课文中原来难以理解和感受的能有更丰厚的理解和感受。

教一篇课文要教哪些语文知识呢?就是教学生为解决这个教学点的问题,需要知道、需要运用的语文知识。

对于阅读来说,“语文知识”主要是指阅读的方法、策略。“阅读方法”简单讲就是这两件事:眼睛看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来?

教学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或困难的语文知识。学生原来读不懂、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怎么才能让他们能够读懂、理解和感受到呢?

在每一个环节教学点下面,用电报式的语言罗列出相应的知识点:学生要读懂、理解、感受这个教学点,可能需要哪些语文知识,需要学习和运用哪些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指在一个学习环节中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应的语文知识去解决教学点的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学习活动。

语文知识,哪怕是适用的语文知识,光靠教师“讲”往往是没有用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在理解和感受课文教学点的过程中体验(建构)。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教学点的问题,这一学习活动就是“建构”语文知识的过程。

判断一个学习活动好不好的标准是能否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也叫教学步骤。一堂课大概三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大致三个教学步骤。

课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主要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在做好课文教学的前提下,再去探讨、实践、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单元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