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不同年级的单元作文要求,根据不同体裁和文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之后,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有价值的练写点或经典语段作为本课的微写作训练点,归纳六种训练点开发策略。
1.以文本语言鉴赏作为训练点
语言就像文章的衣服,或朴素大方,或雍容华贵,或清新淡雅……学会鉴赏语言,走进语言的审美世界,才能真正走进作品的世界。语言鉴赏点有以下三个:
(1)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词语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成语或古语化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长句、短句相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相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手法之美。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多种描写手法,如白描,工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确定训练点,以文本为例,进行描写训练,锤炼语言的精美度。如老舍的《草原》中诗意的景物描写就是很好的蓝本:“一碧千里”的草原和走动的羊群,动静结合;绿色的草原、白色的羊群、翠色的小丘线条,色彩搭配和谐;“轻轻流入云际”,动态的延伸,给读者无限遐想;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比喻为“中国画”,新颖别致;“绣”“流”恰当动词的运用,将景物特点定格在读者心中。
2.以文本结构框架作为训练点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学习文章结构就是学习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框架结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确定这个训练点,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构思能力。如《春》,全文以盼春——绘春——颂春为主线,绘春部分分为五幅图画,盼春和颂春部分又首尾呼应。再如《乡愁》,全诗四个诗节,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3.以文本阅读留白处作为挖掘点
留白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创作和书画中常常运用。它提供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让作品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综观教材内容,很多文本可以对留白处进行阅读再创造。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1)在语意未尽处唤醒。文章表达时,根据需要会进行语意省略,此时要唤起学生的阅读思维,加以补充,完善情节或人物形象。
(2)从叙述的留白处拓展。艺术创作往往藏锋不露,需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方向进行想象,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留白,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可以巧妙地运用留白,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促进深阅读。如《孔乙己》结尾处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此时读者便会对孔乙己的最终命运产生猜想,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续写,这样可以让思维随着续写的情节得到锻炼和延伸。
4.以作者语言特点作为训练点
不同散文,语言上各有特点。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如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如冰心,清婉隽永,用婉笔抒写柔情;如茅盾,形象含蓄,用物象表达主旨;如汪曾祺,淡而有味,用小事寄深情。以此开发训练点,提升学生的言语模仿意识,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之形——语言之道——语言之美”,落脚到语言的审美。如汪曾祺《昆明的雨》中写牛肝菌子的一段文字多使用短句,穿插大白话,使语言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但同时又运用典雅的文言,正体现了汪曾祺语言朴素、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学生在体悟文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模仿创造,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了文本内化。
5.以文本表现手法作为训练点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等。结合具体文本,以此为训练点,可以助力学生思考自己写作时如何选择适宜的表现手法表达中心。
比如《天上的街市》第2段到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让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界限。想象是促成这一美好境界的方法,这一文本的随课微写作定为“合理想象,使意境更优美”;再如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本课就以“象征”手法来写身边的一种植物。
6.以文本的多种形式创新作为训练点
单一化的练习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感,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随课微写作的形式,激发写作的积极性,我们运用改写、续写、颁奖词等形式,提高有效性。这也正契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表达与交流”模块中第六条的具体要求。
如《散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整篇文章改写为诗歌,锤炼语言的概括性;《回忆我的母亲》中给母亲写颁奖词,加深对母亲这一人物的理解;《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文本为基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个性化的理解,对情节进行续写,讲述一家人后续的故事。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