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以备促学 合力同行——张謇一小教育集团六年级数学远程集体备课

2024/1/19 14:54:24  阅读:72 发布者:

以备促学

张謇一小教育集团六年级远程集体备课组

合力同行

九月,携一缕初秋的微凉,汇一束教育的荣光。从教研中出发,在交流中同行。927日上午,在微凉秋意里,张謇一小教育集团六年级全体数学教师们齐聚云端,开展远程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由天生港小学六年级组主备,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活动伊始,施艳老师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分享。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1)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自觉实现知识的迁移;(2)打开算理算法的“通道”,通过学习单自主学习注重算理算法的形成;(3)提供发展能力的“扶梯”,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4)回顾总结促生成,加深印象。最后,提出在我们组在备课时遇到的2个疑惑。

集团内各校老师们就本次研讨问题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相互启发。

唐闸小学 顾清老师

重视直观表征。史宁中教授认为好的结论往往不是“证”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学生理解题意后,先涂色表示结果,通过画图,学生一方面可以看到结果,另一方面也感悟到了结果是分数单位十分之一的累积。

重视算法多样化。在直观表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了分数乘整数需要沟通前面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和乘法的意义。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又注意及时介入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把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置于乘法计算的整体框架之下,注重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张謇一小 秦海洁老师

首先,如何理解算理:①结合示意图,让学生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米数的操作,化抽象为具体形象;②3/10×3可以转化为之前学习过的33/10想加,即同分母分数想加的知识。通过建立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联系,学生自然而然能推导出分数乘法的算法,明白为什么3/10可以转化为3×3/10来计算;③充分利用错误资源,课堂中孩子出现的错误计算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纠错,从而掌握算理。

其次,一定要在新课教学中多次强调从过程中及时约分。在讲完例题之后,趁热打铁,安排一道11/12×32等数字较大的题目,让学生直观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之处,这样孩子们自然会养成先约分再计算的好习惯。

五里树小学 陈小燕老师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经历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分数乘法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空白的知识学习。大部分学生凭直觉能计算出分数乘整数的积,但是对算理的理解却是一知半解。教学时在学生直接报出得数后,我们要继续追问,“十分之三乘三为什么等于十分之九?你能尝试说清楚其中的道理吗?”课堂上留足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思维碰撞,提问、质疑、补充,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在沟通中明白计算的道理:有的利用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有的利用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有的利用同分母分数加法解决问题;还有的借助线段图和示意图解释算理.....呈现了多种理解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分析、对比中进行,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深剖算理,融理于法。

启秀市北 韩晨晨老师

一、在操作探究活动中理解算理。

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成为学生建构算法的助推器。

二、引入了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例如在教学竖式计算的算理时,引入了直观模型:格子图,引导让学生把想法和思考的过程表现在图上,同时写在纸上,通过对点子图的拆分,学生探索出了计算方法,并理解了算理,在学生生的操作过程中,点子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注意计算法则的内化与形成。

当学生经历了算法多样化,并且对于运算的道理有所理解后,还需要学生对众多算法中自己选择使用的方法或者常规的计算法则进行再熟悉,以达到内化,然后才是进一步的巩固练习。

四、在联系生活实际中理解算理

在运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生活原型,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理解算理的目的。

管家云老师

1.积累常见的数:约分是约掉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这对整除特征的掌握是有一定要求的,我们可以对五下所学的整除特征进行复习。常见的有可以被2485整除数的特征,有被39整除的数的特征。还需积累常考的1719的倍数特征。

2.要学会去检查,因为你在约分的时候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约到最简,所以要养成去检查分数的最后的结果是否为最简分数的这样一个习惯。

3.强化训练,数感比较弱的孩子每天坚持出点常错常见的分数乘整数计算题,提高他们的计算正确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每一位教师都受益匪浅。相信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够将集体智慧与个人特长有机结合,有效落实新课标,提升课堂效率,推进“双减”工作,丰富教育内涵。

转自:“天生港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