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十里迎新意 单元整体聚合力 | 浦外高新小学开展“文学性文本解读”主题研究活动
2024/1/19 14:22:25 阅读:160 发布者:
秋风十里迎新意
“文学性文本解读”主题研究
单元整体聚合力
01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够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查字典、联合生活实际、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进入三年级,学生需学习更多的理解语词的方法。
02
单元主题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所谓难懂的词语,就是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学生的不理解,具体表现为词语字面意思的不理解和感受不到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表现出的深意。然而,理解难懂的词语是对加深文本理解、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03
人文要素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这一人文要素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整个单元带我们从古至今,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别样秋景。课文中的插画与文字完美融合在一起,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搭建更多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到秋天的情景。
04
课例展示
9月21日,浦外高新小学中段语文组开展了“文学性文本解读”主题研究活动,呈现了三节课例:《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位老师通过梳理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探究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合理运用文本内容,达成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朱梦蝶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最美秋之景点分享会”为主题,以“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为线索,创设了真实的课堂情境,以情境式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学定教,以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发现秋天梧桐落叶铺满水泥道的美,并帮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联系近反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秋天的雨》
周凯媛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以秋收的视频开场,结合了描写秋天的词语并且联系前面学习到的《山行》与《赠刘景文》两首诗描绘了秋天的版图,整堂课围绕“五彩缤纷”一词展开,周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和音乐、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堂课将朗读的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句子的情感。
《听听,秋的声音》
谈皓玥老师执教的《听听,秋的声音》以秋天的声音为线索,以“读—想—读”的基本形式为学习方法,通过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将学生们拉入课堂情境。设置了跟读、齐读、个人读、男女赛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感悟情感。多样的诵读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05
点评研讨
三节课例展示后,南京市汉口路小学校长周婷特级对三位新老师的课堂进行了评价。周特指出:三位老师都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性,且情境的创设真实有效、可操作性强,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三位老师的课堂都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知识掌握情况等学情出发设计课堂,以儿童的眼光,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文学作品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感受、引导的引导者,这样的课堂,活力满满,收获多多。
同时,周特也就“儿童视角下文学性文本解读”这一主题与老师们进行了多维的探讨,周特强调: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表达,去感悟,引领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获取文章中传递的真、善、美。
活动的最后,胡玲副校长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讲话。胡校强调:我校老师一定要紧跟专家的步伐,将专家带给我们的先进理念、优秀教学经验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中,以引导者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真正解决学生学习的难题困点,帮助学生获得成长。
研思聚合力,互助启新篇。浦外高新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将在学校的支持下、专家的引领下,不断追求,不断挑战,不断思考,不断前进,共谱语文教育的新篇章。
转自:“浦外高新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