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单元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书写、落实

2024/1/19 9:53:39  阅读:110 发布者:

在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习目标起到了引导和指向的作用,它是教师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学习目标的质量与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结果评价等息息相关,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大单元整体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根本目的,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要做的是需要制定出一个能将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逻辑结构、价值意义结构融合为一体的学习目标,由此才能保证学科教学的效果,有了学习目标,其他的学习活动才会有序展开。

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准确是检验大单元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它直接关系教师如何科学设置单元任务,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习任务和活动,实施大单元教学。那么,学习目标如何确立?如何对学习目标进行叙写?如何将学习目标落实并与“教-学-评”一致性紧密结合?这是大单元教学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方向,学习活动的开展、评价任务的实施以及教学后的反思都需要学习目标来指引导向。制定出科学有效可实施的学习目标是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大单元学习目标的确立主要需要以下几个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

1.依据课程标准确立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学生经过学习后应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2022年版新编订的学科课程标准所建立的学科育人目标体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及课程实施六部分。其中与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制定息息相关的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这三部分。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确立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

在依据课程标准确立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课程目标是对核心素养的拓展描述;课程内容标准是对实现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容的描述。”课程目标集中体现了国家对该学科提出的育人要求,课程内容则是达成最终育人目的所需的具体学科知识。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时,针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不同价值取向,要在学习目标中有不同的体现,并且要将育人要求、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对大单元学习过程的高位引领。

其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层次,综合评定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由此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的现实程度。“课标规定的主要是学段积累性和递进性的学业要求,可以将这些要求划分为若干层级,依据层级递进的序列划分至单元目标中。”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结合课标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总体刻画,从而使教师在研究和教授相关课程时,对该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更深一步的把握,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可以将学业质量视为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对应实施的参考标准。

2.依据教材确立学习目标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教材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一切对学生有帮助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而教材的主体部分则是教科书。因此,我们所说的教材通常指教科书。由于教科书的编制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材本身作为课程资源的特殊性,其内容反映了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落实课程标准的参照性标杆与尺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同时,由于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日常学习中最频繁接触的课程资源,它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相较于课程标准而言,它更贴合师生实际学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时,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参照依据之一,确定学习目标是要将所设计的该大单元内容的性质、特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它在学科中的前后左右关系,甚至是学科间的关联性分析都充分考虑进去。需要注意的是,依据教材内容确立学习目标时,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要求,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我们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我们将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单位即大单元,该单元主要由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组成。其中近代中国经济这一部分包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几个发展阶段与特点;社会生活的变化中简要介绍了中国近代交通方式、风俗习惯、饮食休闲生活方式的变化及近代生活的特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内容展示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不少爱国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取得的教育、文化方面的成就。

整个单元内容在整册教材中属于完善和总结的地位,补充了在社会和民族面临重大转折时,中国的经济、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鉴于此,在大单元学习目标中,既需要体现最基本的认知要求,即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还需要同学们在认知基础上对变化的原因进行总结提升,并最终将落脚点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我们将学习目标制定为如下三条:1.研读文本,构建思维导图,梳理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概况,厘清各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2.结合史料,探究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分析各方面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总结近代社会变化的特征。3.面对近代社会的艰难发展,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谈谈在作品创作时爱国知识分子内心所饱含的思想情感。

3.依据学情确立学习目标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对象,研究学情是确定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学情的内涵很广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切因素都可以是学情,为了确定学习目标而需要重点研究的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属于学生的个性部分;学习基础属于学生的共性部分。无论是个性或是共性,都是对于学生的研究,只有将学生作为出发点和终点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实操性,才能对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具有恰当的预估。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学生在有教师指导的前提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因为学习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想要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需要对该教学要求有所体现。因此,想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必须研究学情,针对学生实际确定出恰当的学习目标,以确保学习活动起点不高,终点不低,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在基于大单元学习进行学情分析以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注重目标要求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生成长发展深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同时,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使个体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轨迹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特征。同时,学生是复杂个体,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直面的问题。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拿捏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统一分寸。

第二,分析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主要包括知识内容范围和掌握情况,它对于学习目标在内容的结构分布和要求的难易程度上具有限制作用。因此要想确定出能够高位引领的学习目标,就要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出发,关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已知,着眼于学生未知,致力于学生新知,从这些方面入手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叙写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要求的大单元学习目标,其的叙写和陈述方式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明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由此才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学习目标、开展学习过程。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学会主体的转变,在教学中将以老师的教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因此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目标动作的发出者,帮助和引领学生以自我为主体去理解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目标程度。例如,结合材料对比秦汉与隋唐兴衰,说出影响王朝兴衰的因素,并联系当下从多个角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建议;以“繁荣与开放的隋唐”为主题重构单元思维导图,论证繁盛的隋唐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坚定文化自信。虽然在表述中并未提及“学生”二字,但字里行间目标行为的发出者都是学生。

2.行为表现要明晰、具体、可操作

在叙写学习目标的行为表现时,其动词描述也需要做到清晰、具体、可操作,在明确的动作指令下才能准确实施行为,达成学习目标,也可以为后续的评价任务提供可参考的行为表现依据。

例如,初中语文学科在学习新闻大单元的目标表述:分析新闻是如何表达立场和观点的,借助不同媒介表达效果比较不同媒介表达特点,总结明辨立场与责任表达的关系;初中历史学科在近代史某大单元的目标表述: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探究中国的思想觉醒、阶级觉醒、道路觉醒的表现及影响,说出当代青少年应如何“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中国”。

这些学习目标中使用的动词如分析、总结、对比、说出,都是可操作并且便于实施评价的。一般来说,行为目标叙写常用动词表述如下:

行为程度的表述要尽量具体。例如,“运用昆虫的生殖发育特点,为防范有害昆虫,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三条合理化建议”“认识光的三种传播情况……能够画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配合光路图解释彩虹的成因”等。

3.可以借助一些附加行为条件

当仅依靠行为动词无法精准表达行为表现时,可以借助一些附加的行为条件,例如创设情境、添加工具、提供信息材料或辅助手段,以实现学习目标对于学生行为表现的精准叙述。

例如,在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老师将中国近代前期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整合为一个大单元,在单元目标中,其中一条学习目标的表述为:“作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一员,为近代中国“诊病情,开药方,看疗效,析原因”,总结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与特点。借助图文史料,回顾近代中国病例,对比各阶层的救国方案,分析‘药方’无法挽救中国的原因,谈谈对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三点启示。”

从这条学习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从整体上理解这个大单元所包含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老师创设了一个大单元的情境,即将中国近代前期列强的侵略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的国家危机创设为“患病”情境,将该时期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创设为“治病”情境,不同阶级为了救亡图存而采取的措施即为“药方”,学生分别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角度出发扮演“医生角色”,分析“药方”的“药效”。

这样的学习目标既着重培养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通过创设情境、添加条件使学生对于本单元学习目标有了形象、具体、准确的理解,同时还更加明确了在这个学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应做到何种程度。

学习目标的落实

大单元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着重强调学科学习的整体性,通过反向设计思维,用单元主题引领单元内容,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感知、探究构建、应用迁移和重构拓展。在大单元教学各环节实施过程中,都要注意与学习目标的契合。单元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学习目标。

所以,想要在学习目标落实的过程中实现真实学习的大单元教学就要坚持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指导原则。按照崔允漷教授“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学习目标的落实要做到“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即“所教即所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参考,将学习目标与“教-学-评”一致性相结合进行落实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需要处于同一维度,教师的行为活动、教学过程都要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相对应,并且要统一指向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的落实为落脚点,做到“所教即所学”。

例如,针对“研读文本,构建思维导图,梳理隋唐兴衰的历程,说出盛世局面的表现,初识盛世气象”这一学习目标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1.自主研读课本,梳理出隋唐兴衰的时间点、人物及事件。2.设计出以隋唐兴衰为主要线索的思维导图,理清隋唐时期的发展脉络,初识盛世气象。”

针对“结合材料及所给内容资源,通过分析诗歌,从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探究隋唐盛世的原因,总结其时代特征”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1.梳理出隋唐兴亡的重大史实,多角度概括隋唐盛世的表现。2.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角度解读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原因。3.结合隋唐的兴衰历程及繁荣表现,总结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第二,学习目标与活动评价一致,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提前思考评价内容标准并将其融入学习目标,同时将评价内容标准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融合且指向学习目标,使评价既体现目标又与学习活动相统一,做到“所教即所评”。

例如,对应“自主研读课本,梳理出隋唐兴衰的时间点、人物及事件;设计出以隋唐兴衰为主要线索的思维导图,理清隋唐时期的发展脉络,初识盛世气象。”这两个活动而设计出三个评价标准,分别是:水平三(☆☆☆):能说出隋唐兴衰历程及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的发展,能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水平二(☆☆):能说出隋唐兴衰的历程,初步说出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发展情况;水平一(☆):能基本说出隋唐兴衰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第三,活动过程与活动评价一致,各课时的学习活动要统一服务于大单元学习活动,各课时的活动评价也要为大单元活动评价服务,在大单元整体学习过程中,各课时的阶段过程性评价结果与大单元最终总结性评价结果要有机结合,详细分析,有测试、有评价、有反馈,形成学习活动闭环,才能对学生后续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提供有效信息,做到“所学即所评”。

例如:为了完成学习反馈形成学习过程的闭环,则在学习目标中提出“以‘繁荣与开放的隋唐’为主题重构单元思维导图,论证繁盛的隋唐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设计学习活动:重构单元思维导图,查缺补漏,说出隋唐兴衰的历程;挑战记忆,对基础核心问题进行自查过关;完成单元过关,规范答题;结合材料和所学,论证隋唐对中国及世界的深远影响。

大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大单元学习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时目标的层层实现,课时目标的制定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基础。单元整体学习目标包含课时目标,在学习活动实践中,课时目标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大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

大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与课时目标都要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无论是大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还是课时目标都需要设置具体情境去实施,其制定的共同依据都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其最终指向都是课程目标。

2.区别

在大单元整体学习中,以单元目标为主,以课时目标为辅。单元目标的指向性更多强调整体目标,包容性强,可操作性弱。课时目标是对单元目标的分解和细化,相比于单元目标可操作性更强,更容易通过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总之,学习目标不仅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在对大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进行确定、叙写和落实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指导原则,才能实现学习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与操作》(新华出版社20236月出版)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