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4期【行思致远】多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4/1/18 17:17:22  阅读:129 发布者:

多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效整合的

探索与实践

【摘要】将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以文本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文本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文本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能直接学生的写作文的水平,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提升对文本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促进语文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文本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有效整合

【正文】

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与阅读、写作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可以说阅读和写作是提升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两大利器,彼此联系紧密,互相影响,直接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的提升,又能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思路,彼此相辅相成。在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多文本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一、本课题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当前,将多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整合起来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已有相关的提法,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

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提到: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善于迁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心理准备,在学习时没有字词障碍,思维又极其流畅,大脑会高速运转,寻找课文知识与作文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找到文本间的相似块后,大脑会极度兴奋,快速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激活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如此,在同样时间内,他们比不善迁移整合联系的学习者看问题看得更透彻,解决问题的质量更高,知识也学得更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效率便得到提高了,何乐而不为?“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思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思想来找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一论断告诉了我们,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而且《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整合教学资源”。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历来是语文学科中的两大主要部分,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使其在统一的系统中,提高学生的学语文的能力、水平。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互相整合的必要性

多文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文本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内容上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选材角度小,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另外,把学生写作训练得到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有机融合于课文教学之中,做到学写结合,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中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写作的范例。除了结合结合课文教学或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学习写作外,还要在作文的训练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帮助学生找到作文与阅读的结合点,找到提高鉴赏课文的方法、能力。

三、多文本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的途径

教师阅读文本的时候才能获得独辟蹊径解读文本和开发文本的魄力和勇气。如果一个老师的思想和情感都处于懒惰甚至睡眠的状态,那绝对不可能有为文本赋能的能量。所以,无论哪种研究,归根结底都是自我的研究,自我的突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青春语文一定要落点到“教法就是活法”这个原点的原因。所以,“文本资源的创造性开掘”作为“写作型文本的群文教学”的灵魂十分必要。

开发文本的写作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经验。所谓“语文经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范文、语感、语识、语式、措辞以及其他语言表达的经验。跟课文学写作,小到词语积累,大到篇章结构、风格意识,都可以作为写作训练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词语的学习。学生的写作水平,往往与其词汇积累的数量和质量相关。课文语言经典规范且意蕴丰富,不妨咬文嚼字,再遣词造句,把文字里蕴含的生命思想,融进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句子的学习。亚里士多德说过:“语言的生动性是来自使用比拟的隐喻和描绘的能力。”课文文质兼美,在作家笔下,每一个句子都仿佛有了灵性。写句是思维和想象的体操。品味了句子的特点和意蕴,写句自然水到渠成。

(三)句段的学习。各种表达方式,尤其是描写手法的学习,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描写的核心就是写具体,就是把瞬间发生的事情展开来写,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聚焦描写片段而提炼出的规律,会自然地迁移到自己的文字中来。

(四)篇章结构的学习。写作是一种书面语篇构造,是有一定的样式的。跟课文学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认识不同篇章的结构模型,从而训练文体思维能力。

(五)形成风格意识。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不能一味地模仿,要有自己的风格意识。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说:“所谓独创能力,就是经过深思地模仿。”因此,要学会课文集美,把不同风格的语言融会贯通,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表达。

“写作型文本”和“多文本”联姻,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点的开发资源库不再是一个文本而是多个文本。学生在多个文本的比较中学习这个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点,更加直观、深入,也比较容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去模仿和再创造。

(一)同体裁文本阅读、赏析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阅读记叙类文本时,在学生深入品析文本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匠心独运,品味课文的精美之处以后,即可引导学生就某方面进行有针对性训练。比如:人物特点仿写,训练学生人物的描写方法。学生在阅读了文本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材下册《蒲柳人家》节选一文六、七段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主人公“一丈青大娘”概括描写、细节描写进行详细的分析、品味之后,了解了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危急相扶,好打抱不平,爱憎分明,善良,能干的等特点。学生明白这些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出来的。教师可就此组织学生进行人物描写仿写练习。比如:《我们的物理老师》,要求学生仿照《蒲柳人家》一文中对主人“一丈青大娘”性格特点的表现方法,来描写物理老师的特点,现学现用,学生大都能从概括和细节方面抓住物理老师某方面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惟妙惟肖地进行刻画。通过仿写训练,学生不仅深入的品析了课文,还学会了人物的描写方法,达到了读写相互促进,读写共同提高。

在阅读说明类的文本时,要学习说明文某方面的知识特点,结合文本,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比如:在阅读了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的课文《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在学生掌握了说明方法: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分类别、④列数字、⑤作比较……,即可组织学生进行练笔,题目《介绍自己家乡的桥》,学生都能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介绍自己家乡的桥。学生不仅能做到言之有序,还能做到言之有物。

(二)阅读古诗文文本时,可鼓励学生以写促读,以读悟写。

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文本时,可采用以下方式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首先,可采用让学生写诗评,就诗词的特点、意境、情感、写作技巧等写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比如:有的学生阅读、品析了《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后,这样写道:岑参的这首诗,写出了奇异多变的雪景,它以抑扬顿挫的韵律,生动地描绘出奇中有丽的美好意境,既写得声色相宜,张弛有致,又急徐有序、刚柔相济,是一首声、色、景俱佳的边塞诗作。全诗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阅读古诗文,抒写读诗所得,深化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还有的学生在阅读《杜甫诗三首》后,为了更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写了《杜甫诗歌特点之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自己赏析,有些学生还上网查阅资料,独立地写出对杜甫诗歌特色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仅加深了对杜甫诗歌特色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诗评的写作能力。

其次,还可鼓励学生开展“引诗入文”的写作尝试。学生把学得的古诗词名句恰当地引用于作文中,既增加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文章内容的厚度,还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来看:有位学生在作文《我们家的中秋节》中写道:我随父母在他们的打工的城市读书,我时时想起我的老家,此时此刻的心情,正如李白有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更有赏识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美景,还有过“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般的切腹般乡愁……这段文中三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表达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三)文本阅读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和联想,进行续写和改写练习,让读者和作者直接交流,产生心灵的碰撞,使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

结合文本阅读开展作文训练,是对文本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学生对文本现有资源加工、创造。这样训练既能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把想象的结果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丰富了语言。一种是续写练习,续写练习是读者对作者思想的一次延伸,它也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还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节选)的结尾说:“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河满子;但是,河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此处,可安排一次续写练习,先设计两个问题①何满子的救星是谁?②、河满子怎样才能被搭救出来?学生在没有阅读《蒲柳人家》全文的情况下,通过学生想象和联想,写出了许多精彩的作文片段。再一种是改写练习。它是根据课文现有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对原作品改写是一种易行而高效的作文练习。我们在指导学生改写《石壕吏》这首诗时,先指导改写方法:a.对原作品理解透彻,改写主题不能变。b.诗歌改写成散文,注意体裁差别,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故事情节进行补充,使故事更丰富。c.语言方面,不能只对原文进行翻译,不必句句紧扣。改写训练中,出现的优美文段。例如:“老妇前致词……”的一段话,学生改写到:老妇人眼看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的出去的衣服也没有,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这段改写,就生动的描绘出老妇的痛苦和无奈。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学用结合,学生收获大,提高快。

学生确定以写作为切入点的群文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需要教师具备一流的文本聚焦力和整合力,找准教学中由“读”到“写”的贯通点,将阅读教学目标和写作教学目标深度融合。

这种文本解读方式,以最大数据化的整合内容和跨界联结为标识,融合历史文化、生活体验和现代多种元素的艺术手法,凸显文本价值,更借助课堂体验生命价值,自主实现人文内涵和工具性的统一。

对于“写作型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无中生有”的创造能力。把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沉潜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往往会以相同或不同的写作方式遥相呼应。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定格灵感火花闪现的瞬间,把文中隐性的思考、默会的表达,及时转化为显性的写作知识。这里的“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它其实是指文本相关知识的沉睡状态,休眠状态。也就是说,作家创造一个文本的时候,他们事实上是处于写作的潜意识状态-——他们并不会刻意地去应用多少所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早已经内化为他们的一种本能。优秀的作家一定是这个样子的。但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实现写作那“可教”的百分之三十(还有很多老师认为不足30%呢),让写作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看得见”,我们就需要为学生寻找和创造相应的抓手。没有这部分货真价实的“硬通货”,我们就很难说我们这个学科是有尊严的。这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就是“文本资源的创造性开掘”过程。

语文课必须要把握它的本质属性,不能架空。“写”是语文课综合培养能力之一,而现下教材的写作知识技巧还不够明晰,文本中的相关知识处于“休眠状态”犹待开发,所以,寻找和创造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教学中,要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实践表明,进行作文教学,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对作文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文练笔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作文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作文,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学生随文练笔过程,是由“理解---练写---反馈”三步构成的。

(一)深挖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创造发明中实在的因素。”丰富的想象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要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并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失为一条易便快捷的有效途径。作文是与课文教学配合进行的,设计作文时,应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住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讲读课文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有的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省略情节;有的结尾戛然而止……总之一句话,它们熔铸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同时也给读者留有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二)进行适度安排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5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如果贪多求全,必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疲于应付;如果课文知识教学的“密度”不够,便来进行作文训练,也只是空中楼阁,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作文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而不是另起炉灶,自立门户。要做到“适度”,这就需要教师钻研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作文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大魅力和最大的困惑是一样的,那就是空白太多。“空白”在中国艺术的范畴中是一个中性词,或者说,简直就是一个褒义词。空白多,既意味着“空敞”,想充实就有空间;也意味着“留白”,自由度大,接受变化的柔韧度大。所以,我们要珍惜现阶段的“空白”,把充实空白的创造作为一种奖赏,一种幸运。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好心态。

聚焦某一写作手法的探究和运用,整合一组文章来进行专项写作训练,对于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他们写作能力,比起单文本写作教学更科学。显性的聚焦,直观的比较,典型的例举,学生更容易学以致用。

多文本阅读和写作的完美结合,两者的互相补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不断推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D],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光鉴.相似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曾婷.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 读与写,2018,(30).

[5]王士秀.立足课本,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学资源分析[D]. 2016.

[6]潘红.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 扬州大学,2016:1-117.

[7]王东华.巧用文本激活作文教学的几种方法[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05

[8]马春燕.读写整合教学策略探索[J]学周刊.2011.

[9]孟庆龙.用好教材资源教会学生写作[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

[10]戴孝芳;;把作文教学置于阅读教学中[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转自:“张莉工作室中学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