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致远
用诗歌的方法学诗歌
2021年8月
观李瑞丽老师执教的九年级《活动探究·现代诗》,谈三个方面的观课感受。
一、基于语文课程特点,将诗歌学习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对于诗歌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理解分析,而忽略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初中语文教材要体现这一特点,统编版教材在编写体例上进行了创新,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这种单元的设置就是体现语文实践性的特点。活动探究单元旨在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体验探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基于语文课程特点,这节“活动·探究”课,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综合实践系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尝试创作。整节课将诗歌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融为一体。任务指向清晰,学法指导明确,三个维度任务的梯度设计科学严谨。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欣赏,与优秀的作品直接对话,体验和感悟,尝试以诗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从而学以致用。
二、基于文本特点,设计诗歌学习路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现代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李瑞丽老师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基于教材文本特点,进行单元整体规划,有机融合任务一(学习鉴赏)和任务二(诗歌朗诵)两个板块的教学有机融合。创设了“首届经典新诗诵读大赛”班级初选会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便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性支点。一切以学生感受诗歌为主,整节课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把学生不断拉向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没有雕饰之举,一切顺乎自然。
首先老师化身节目主持人导入,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活泼、灵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第一版快“介绍竞选流程”环节,学习单上出示的第四个任务:根据诗歌内容、结构与情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朗诵形式。
朗读,如何编排更好?要完成这个环节,寻找到合适的背景音乐、
,明确对场地的要求,并进行后期的效果与改进,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认知,小组深度合作交流,充分进行思想碰撞才能完成。
学习单上出示的第五个任务:尝试诵读,这一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恰当地拓展,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诗歌,在小组内展开朗诵排演,在朗诵中更好地体味、感知和表现诗歌。老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很用心,如,早读播放 “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视频。
这些素材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评审现场打分和公示评分标准”环节:朗读展示的评审团由学生和被邀请的老师共同组成。朗读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评分细目更具有操作性。
第二个板块“小组合作探讨”:8分钟时间,学生深度融合,合作交流。老师放手让学生展示交流,凸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力、合作力得以培养。她有意识的站到学生中间,适时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和及时点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三个板块“分组展示成果”:分组展示—学生打分—评委点评—老师总结。小组合作与展示环节不是简单完成诗歌朗诵就可以的,在合作完成的过程中融合了诗歌教学的众多能力要素:朗诵、情感、意象、语言、表现手法、结构(分行书写)等。给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将诗歌的朗诵和诗歌的阅读理解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感知、涵泳、品味,最终抵达诗歌的最深处。
这样的活动安排,让诵读更有指向性,更有操作性。如提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备选的音乐”“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或形式”等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善联想,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同样的诗歌,在诵读过程中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和停连的不同,往往会收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两位评委老师的精彩点评,“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诵读诗歌,在诵读中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对诗歌的感觉。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李瑞丽老师这节课的诵读活动,就是引导学生把诗歌的“诵读”转化成清晰可感的行为操作,让学生触摸到语言的脉搏,透过语言文字背后,找到清晰的思维路径,更好地以诗歌的思维理解和鉴赏诗歌。
如果说第一课时“学习鉴赏”中的诵读活动是一个人的精神沉醉,那么这节课的大赛班级初选“诗歌朗诵”则是走出自我,一群人的精神狂欢。无论是小组内的朗诵活动,还是班级内的朗诵比赛,都为学生营造一个或小或大的诗歌沙龙,供学生一起在朗诵中感知诗歌的形象,感受诗歌的意境,诗歌学习便在这“诵读活动”中悄然达到浸润感染,潜移默化的功效。
三、基于学情特点,创造性开展灵活学习处理教材的方式。
前期的诗歌鉴赏和诗歌朗诵,老师已经开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最后一个环节,用顾城的两首小诗引领,让学生看到诗歌原来离自己很近。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既没有拔高,亦没有盲目求全,而是立足学生实际,满足个性需求来展开。
老师启发、引导、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频爆精彩的诗句。
此时这节课在学生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诗歌的星空幻彩而迷人,李老师造了一艘航船,学生们为星空的美丽惊叹,因星空的光辉而欢喜时,他们已经开始向深处、远处探索。
转自:“张莉工作室中学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