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地市报道 | 杭州余杭:聚焦长时探究,赋能专业成长——记余杭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展示暨“长时探究实践”90项目研训活动

2024/1/18 14:37:25  阅读:80 发布者:

教学相长,互为良师;教研并进,共同成长。1219日,余杭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展示暨“长时探究实践”90项目研训活动在良渚杭行路小学开展。余杭区小学科学教研员胡国伟老师主持活动,浙江省小学科学前教研员、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莅临指导,杭行路小学全体专职兼职科学教师与90学时研训项目的三十余位成员共同参加本次活动。杭行路小学许晴涵老师、仓前小学林洁静老师、五常小学曹芳婷老师对《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同课异构展示。

课堂展示

第一节课许晴涵老师以小型电风扇模型导入,及时追问“通电后是什么主要装置让电风扇转动起来?”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课堂学习目标小电动机。后通过15分钟的长时探索和两份活动学习单,让学生经历观察—推测—验证—解释的科学探究过程,形成严谨的实证意识。3分钟整理材料,10分钟学生汇报交流指引将电动机转动的原理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全班研讨活动中分享认识,聚焦难点——换向器,以“南北极”简化电动机模型,明确其转化电流方向的作用。最后出示通电线圈转动,提问是否是电动机?继续指引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趣。

第二节课林洁静老师先出示电风扇模型,请学生思考怎么让它动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意识到通电就能转动,然后引入通电能动起来的装置是什么?引入课题神奇的小电动机。紧接着5分钟开展了活动一:拆开小电动机。结合资料提示让学生指一指相对应的部件,数一数各部件的数量,推测各部分功能;通过学生汇报明确小电动机结构;接着10分钟后开展活动二: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探究小电动机转动原理。最后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使用电动机工作的工具进行拓展研讨。

第三节课曹芳婷老师追溯电动机发明过程,利用奥斯特实验引入,探究磁铁能否使通电线圈转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讨得出---这就是一个电动机。然后开展15分钟的“拆一拆、比一比、猜一猜、证一证、议一议”一连串连续性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能专心投入地从结构观察到对比模型电动机和真实电动机的异同点猜测每一个结构的作用,并能利用电动机演示器进行验证,最后探讨交流小电动机神奇在哪里?

说课评课

活动进行到下午,首先由三位执教老师进行说课。立足于课程标准,从问题创设、实验活动设计、教具的选择制作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讲解。接着,学科带头人仓前小学的严云华老师对以上三节课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严老师肯定了三位老师的创新设计,对于问题驱动性的聚焦对三位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讨问题需更聚焦,交流需更精炼,主线设计需更明晰。

观点报告与专家讲座

我校李玉娟老师作了关于“逆向教学设计探索”的观点报告,从灌输式教学设计、活动式教学设计的优缺点探讨,过渡到逆向教学设计的探索,提出了真正以学生为主的逆向教学设计的探索方法,并通过多个自我教学尝试案例进行了逆向教学设计实施方法的讲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课例为老师们探索逆向教学设计的课堂打开了一扇大门。

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更为老师们带来了本节课的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的新思路。章老师从三个部分分析了教材的设置:第一,聚焦问题的合理性,应从提问“是什么让小电动机转动起来的?”这一宽泛的聚焦问题,思考如何提问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模式;第二,探索活动的思维性,提出教材中观察小电动机结构部分是降级式的探索活动,因更多关注学生对于各部件间的联系性探究,再者小电动机转动原理部分,教材以安装和操作为侧重点,教师还因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需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出疑问,发现问题,并能研讨交流;第三,研讨的选择性,针对三位执教老师的学习单对研讨问题的选择性上给出了宝贵的建议,研讨在于让学生间去进行思维的碰撞,不同观点的出现教师要进行整合和筛选,提取有意义的研讨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学习更新,是促进设计出学生探索实践提升课堂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契机,所有老师们体会同课异构的魅力,聚焦学生为主的课堂,积极将新知新学融入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成长,打造出“堂堂出精彩,课课有亮点”的生命力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问题提出者,解决问题的探索者,让“科学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拔节、生长。

来源丨余杭小学科学公众号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