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在人类的教育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对于人类而言,学习方式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学习方式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哪些典型的学习方式,什么力量支配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者应该采用哪种学习方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学习。转变和变革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
通过以上对学习史上典型学习方式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在人类学习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那么这些学习方式究竟是否发生了变革,变革的可能路径有哪些?要想理清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变革,是指事物本质的改变。变革的过程应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既是某一阶段量变的终结,也是下一阶段量变的开始,两者辩证统一。例如,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一种变革,从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也是一种变革,其背后隐藏的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即是学习方式本质的改变,其变革的过程同样体现“质变量变规律”。学习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人类学习的目的即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探索未知世界,从而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学习方式变革是学习活动中的手段、措施或策略的根本性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既指学习者群体的学习方式变革,也指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既能促进学习变革和教育变革,也能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判断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是学习活动中学习理念、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媒体、学习材料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可以是单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学习方式的名称不同,内涵相似,这不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例如,虽然信息化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名称不同,但是其内涵相近,因此不能说从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为数字化学习方式,或从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为信息化学习方式。另外,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方式变革、教育变革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必将引发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创新。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多重原因
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本友等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内容、学生个体、教师引导、评价方式、学校文化以及教学资源”(李本友等,2012)。探究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既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也可以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学习方式现象,以及结合具体学习活动实践基础之上,采用系统思考工具的“多重原因图”进行系统思考(见图2)。利用多重原因图分析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有利于系统全面地认识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原因,但是却不能确认引起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原因的重要程度。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主要有学习者自身原因、学习者外在原因和学习方式自组织。学习者自身原因包括缺乏变革学习方式的意识、动机和能力,以及固定的学习习惯等。变革学习方式的能力又包括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化素养等。学习者如果具有强烈的变革学习方式的意识和动机,则有利于变革学习方式。学习者如果具有较强的场独立性,学习习惯较固定,则不利于变革学习方式。学习者如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等,则有利于变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变革的外在原因包括学习环境、政策、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新理论、时间等。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方式,科学化、智能化的学习评价,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所构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各类政策如教育政策、教育现代化政策、教育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网络教育政策等,对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起着引领和规范的作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工具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而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理念和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创新理论等新理论,为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理念和理论支持。
学习方式自组织是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对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的阐释。学习方式自组织相对于学习方式他组织而言,即是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学习方式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是学习方式自我进化的过程。
三、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革,笔者梳理总结出学习方式变革的6条主要路径(见图3)。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学习方式A和学习方式B,既可能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可能是多种学习方式。
1.变革路径之一:新理论和新理念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新理论、新理念的发展密切相关,每种新理论和新理念的出现都或多或少会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新理论和新理念既可以是学习理论和学习理念,也可以是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等。从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例,该理论是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信息化工具和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更加强调“在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因而产生了许多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
2.变革路径之二:新媒体和新技术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只要出现新技术,就会出现新媒体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催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思维、观念、课本、课程、课堂、校园等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徐福荫,2013)。例如,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驱动下,课本从纸质教材发展到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并存;课程从传统课程发展出网络课程、移动课程、微课程、MOOC、SPOC等;课堂从传统课堂进一步发展出数字化课堂、网络课堂等;校园也从传统校园进一步发展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需要说明的是,新媒体、新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新”是相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而言的。以人类学习史上出现的三个里程碑(即文字、印刷术、信息技术)(桑新民,2004)之一的印刷术为例,隋朝的雕版印刷,经过宋朝人毕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对隋朝和宋朝而言是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使得大规模印刷得以实现,有效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21世纪是新媒体、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各种新技术如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移动技术、航天技术、物联网技术、智慧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学习、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变革。
3.变革路径之三:政策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无论是国家、省市层面的政策,还是区县、学校层面的政策,都会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政策既包含教育政策,又包含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现代化政策、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网络教育政策等。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例,这两个国家层面的政策都提到“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王运武,2012a;2012b),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未来的发展形态(王运武,2013),日益受到建设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数字校园拓展了传统校园的时空维度,有利于促进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评价等。传统校园环境转变为数字校园环境、智慧校园环境,从而引发了移动学习方式、智慧学习方式、虚拟学习方式等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再如,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用于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文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提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从政策上引领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又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4.变革路径之四:学习方式自组织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是学习方式自组织和他组织的过程。在外力干预或人工干预下学习方式发生的变革,即是他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相反,如果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由外力干预引起,而是由其自身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引发的从无序到有序的变革,即是自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新理论与新理念、新媒体与新技术、政策等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都可视为他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为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和学习环境而对自身结构做出的调整则是学习方式自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以凿壁偷光学习方式为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习环境的逐步改善,这种学习方式已经不具有适应性,逐渐弱化直至消亡。凿壁偷光学习方式的消亡,即是自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
5.变革路径之五:时间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从人类学习的历史来看,每种学习方式都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诸多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变革。同样,学习作为人类传播和传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提升人类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要手段,也在推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学习方式伴随着人类学习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时间改变了学习方式,并促使持续出现新的学习方式。
6.变革路径之六:学习者自身发展变化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以上5种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多是从学习者群体视角进行的阐述,而从学习者个体来说,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也在驱动学习方式产生变革。每个学习者从幼年到成年,再到中年、老年,在其一生的学习中会采用很多种学习方式。由于每个学习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都发生变化,如有的学习者在某个年龄段之前,这些能力达到高峰,此后各种能力保持不变或逐渐变弱;有的学习者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能力逐渐增强,直至生命结束,因而使得学习者在不同年龄段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
四、学习方式变革的趋势
纵览学习史上出现的各种学习方式,可以发现学习方式变革具有以下四个基本规律:第一,学习方式变革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不适应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将会逐渐消亡;第二,学习方式变革具有相对性,学习者群体的学习方式变革具有历史普遍性,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变革具有历史特殊性;第三,人类科学技术发明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学习工具的研制周期逐渐缩短,学习方式变革的时间周期也越来越短;第四,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属性因人而异,而且容易受身体状况、学习氛围、学习内容、学习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将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化、信息化、泛在化、智慧化。伴随新理念、新理论、新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习方式。尽管由于协作学习和协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和协同能力而受到学习者的青睐,但是个性化学习仍将是未来学习的重要形态。学习方式正在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由传统学习向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转变,同时更加强调个性化学习。学习方式变革是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陈琳,2013)。信息化理念、工具、手段、方法等支持下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将会逐步替代或融合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且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教育也将成为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泛在学习方式将会为闲暇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另外,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迅速发展,将会为学习者营造便捷、舒适、高效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方式将应运而生,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挖掘人的智慧。
五、小结
尽管学习方式变革并非易事,但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步伐却从未停止过。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没有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应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自身情况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古代典型的学习方式,对于今天的学习者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并不意味着出现新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变革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的学习方式依赖不同的变革路径。人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为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变革,学习方式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绩效,促进人类知识的传播和传承。
本研究对学习方式进行了系统归类,提出了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定性分析了学习方式变革的多重原因,阐释了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和趋势,但是尚未对学习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学习方式变革原因的重要程度、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方式变革以及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学习方式变革与教育创新、学习力与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等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支持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学习,提升人类学习的绩效。
参考文献:
[1]陈琳(2013).高校课程立体学习资源建设研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11):95-97.
[2]陈佑清(2010).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36-40.
[3]郝贵生(1994).论学习方式的现代化[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23-27.
[4]黄荣怀,陈庚,张进宝等(2010).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68-73.
[5]教育部(20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05-2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170123.html.
[6]孔企平(2001).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 (8):19-23.
[7]李本友,李红恩,余宏亮(201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途径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122-128.
[8]李芒(2007).学习生存性视域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38-43.
[9]庞维国(2010).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5):13-19.
[10]桑新民(2004).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4-26.
[11]王运武(2012a).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47-54.
[12]王运武(2012b).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53-62.
[13]王运武(2013).“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21-28.
[14]谢新观(1999).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53.
[15]徐福荫(2013).新技术与新媒体催生学习变革[R].武汉:第十二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16]朱京曦(2003).试论教育技术视野中的学习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8):10-13.
[17]James,W.B.,&Gardner,D.L.(1995).Learning Styles:Implications for Distance Learning[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67):19-31.
[18]Pashler,H.,McDaniel,M.,&Rohrer,D.etal.(2009).Learning Styles:Concepts and Evidence[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9(3):105-119.
作者简介:王运武,博士,硕士生导师;朱明月,硕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促进教育变革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14622211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转载自:《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1期/总133期(节选)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