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体系构建

2024/1/11 16:33:10  阅读:83 发布者:

“校本教研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要强化校本教研。”

正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所强调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课改深化推进的有效途径的校本教研被正式纳入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体系的范畴,成为我国五级教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本文从校本教研的内部机理出发,析出校本教研的六个基本要素,为中小学构建校本教研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

01

理念:

凸显科学育人

科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用和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立足本校实际、聚焦课程教学,是校本教研的本质要求。校本教研要落实新课标要求,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育人站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聚焦“如何科学地培养人”这一真实问题,探究和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科学育人的校本实践体系。

一方面,学校要把科学育人作为校本教研的价值追求,引导教职工全员、全面、全程且深度地参与校本教研。而教师要具备大教育观、大课程观、大教学观,依托专业素养,系统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提高基于课程标准和发展个性的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学校要把科学育人作为校本教研的文化属性。教师应秉持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以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作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校本教研要立于文化属性的更高站位,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使科学育人理念成为校本教研的精神引领和内在驱动。

02

内容:

注重丰富拓展

校本教研的重点任务是依据课程标准,挖掘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探索适合校情、师情、学情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和技术,落实整体性、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因此,校本教研应当是丰富的、具有拓展性的,应当架设出立体多维的结构,反映其行动研究的科学属性。

校本教研的主题内容要与学校开展的教育科研课题及培训一体化,避免校本教研内容处于工作部署、任务分工、经验漫谈等初级、低效的样态。

首先,教师要内化课程标准,多维度、多视角地研究课程内容,既要精读课标,又要了解课程内容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建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反思和应用课标,创新落实育人要求。

其次,学校要基于办学实际,利用资源和条件,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与特长,掌握学生的学情。只有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充分研究,校本教研才能找准推进课程、科学育人的切入点。

第三,校本教研要深入探析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和技术的一般原理、适用范围、操作流程和应用条件,引导教师了解教育基本原理、前沿性的教研和教学成果。

第四,学校领导要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反思校本教研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实施路径,结合当下课程教学实际和校本教研实效,为常态化、基础性教研提供保障,同时强化关键研究、重难点研究,高质量地开展校本教研。

03

方式:

追求转型创新

活动方式是校本教研落到实处的关键。从教师的行动视角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以自身面临的教育教学任务和问题为中心,以学科、班级、年级、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常态化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团队互助实践活动。

构筑高质量的校本教研体系,既要发挥个体探究、教研会、集体备课、磨课、赛课等传统教研活动的优势,又要积极转型、创新教研活动的方式,为校本教研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首先,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活动,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教研目的、内容和教师群体,“因校制宜”地建立校本教研常规,确保教研活动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任务主线、合作分工和目标要求。

其次,校本教研要结合本校科研课题的推进和教研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开展主题式、问题导引式、任务驱动式和项目化活动,设置情智交融、头脑风暴式的情境,支持教师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养。

第三,校本教研要拓展时空、拓宽视野,以现场研讨、远程互动、视频录像等方式,在本校教师之间、校际创造出广泛参与、群策群力的活动样态。

第四,校本教研要注重不同维度的研究和交流,尊重不同主体的需求和对话愿望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在凝聚共识的同时,允许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经验和面临的实际学情,凝练出兼具科学性、适用性和个性的教学主张和教研理念。

04

条件:

确保系统生态

常态化的校本教研离不开具体的条件保障。中小学校本教研的条件保障要纳入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构建的范畴,确保学校建立健全校本教研机制,为教研活动的常态性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系统规划、有序组织,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校长要带头参加校本教研,带动副校长、有关教育教学的部门全部卷入其中。学校领导或相关负责人要健全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分学年或学期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明确校本教研的专门组织机构,确定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职能职责。

其次,学校要科学管理教师的在岗工作时间,结合校本教研计划和教师实际,统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指导、校本教研等重点任务的活动时间,将校本教研作为更高质量教学设计的策源地。

第三,学校要从专家资源、经费保障、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专项支持。学科教研专家是打破校本教研低位循环的切口。因此,学校要充分借鉴、运用其智慧,搭建深度对话、专题探究的平台,从教师主体角度内化其经验;要具备充足的校本教研场地,从情境创设、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等方面着手,打造学习型社区,对校本教研活动进行“课表式”管理。

05

产出:

强化成果意识

学校要重视校本教研产出的成果。即使教师在经过研讨活动后并未取得一致意见或并未完成任务,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也要将各方意见或失败教训整理、记录下来,以供日后的教研调整方向、优化路径、改进模式。

成果意识一旦缺位,只会让校本教研发挥即时性的经验生成作用,不能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强化成果意识,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教学设计是校本教研最主要、最重要的成果形式。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微观,思考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方式和组织方式、教学技术应用,从观念、方法、活动细节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

其次,校本教研丰富、拓展后的内容,以及转型、创新的方式,预设和指向多种形式的教研成果。

例如,学习课标后,教师可以撰写心得体会或学术论文;观课、议课、磨课、评课之后,教师应群策群力,撰写一份融入了自身独立思考、参考了他人有益想法的课堂反思;讨论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就课程建设框架提出见解;探讨某种教学法的应用,教师要撰写并落实新的教学活动案例。

第三,校本教研要建立“资源库”,以便成果的归类、整理和集成,不能让成果零散地搁置在角落里。成果资源可以分学科或主题放置,按教学设计类、课堂实录类、教学反思类、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类、校本课程类、仪器设备类、科研或教育教学方案类等建立档案。

同时,学校要跟上信息化、智能化大潮,尽可能将成果数字化,建立数字化校本教研成果库,便于向教师推送或提供检索功能。

06

评价:

着眼实践成效

评价关系着校本教研的发展方向。学校要坚持科学有效和服务发展的原则,保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侧重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

校本教研评价的具体方案要纳入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着眼实践成效的评价应从以下三方面落实:

首先,从学校层面评价、反思校本教研的规划组织情况。评价维度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领导班子参与情况、整体规划实施和条件保障等。这是整个评价起到引领作用的关键。

其次,对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和其他专题、主题的校本教研小组进行评价,柔性实施对负责人和教师的捆绑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涵盖活动量(课时)、活动影响(范围和程度)、活动满意度、成果的质和量,以及与校本教研相关的成果转化应用、教育教学实绩。同时,评价要辩证处理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关注校本教研过程和结果的增值部分。

第三,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要专业,过程要公开、公正,结果要向学校、教研组和教师反馈。尤其重要的是,校本教研应借助评价发现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支持成果向更高水平继续进阶;同时也要发现薄弱环节,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来源丨《四川教育》20237-8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