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解读
2024/1/11 16:32:36 阅读:390 发布者:
思维课堂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讨论与交流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并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将详细阐述思维课堂的原理、实施方法以及实践案例,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参考。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具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思维课堂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一、思维课堂的原理
原理一 思维课堂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组织讨论与交流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
原理二 思维型课堂的四个基本原理是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可以对应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应用迁移。
1. 认知冲突
思维结构是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的统一,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矛盾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2. 自主建构
自主建构包括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思维材料是思维结构中的成分,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同时,随着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中非智力因素、思维的品质、思维的监控等的变化,思维的结构不断发展完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对学习者来讲,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3. 自我监控
思维的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在思维中的表现,是思维结构的顶点或最高形式,具有确定思维目的、管理和控制非认知因素、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策略、实施并监督思维过程、评价思维的结果。 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不仅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
4. 应用迁移
在思维结构中,思维材料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理性材料主要指概念、规律和理论。应用概念、规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也是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标志,还是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 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关于灵活性品质的训练,需要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引导学生发散式思考、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教给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思维课堂的课堂模式
模式一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
引导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并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讨论与交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形成思维的碰撞和互补。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梳理知识体系,强化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模式二
三、结语
思维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以上两个原理和相应模式建构,实质有其相似的地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组织讨论与交流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提高其思维能力,或以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来安排课堂教学都有其合理的层面,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原理,结合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教学模式。思维课堂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践价值。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