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科研智慧生成的思维方式例谈┃经验分享

2024/1/11 10:28:28  阅读:80 发布者:

教师科研智慧生成的思维方式例谈

金遂 李哉平

浙江省三门县教学研究室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要:教师科研智慧是指教师面对实际复杂情境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它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具体的、特定的, 对科研的感知也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因此, 教师研究中科研智慧生成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 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提升、类比迁移、隐喻外显、抽象分析。

关键词:教师研究;科研智慧;思维方式

基金:2013年度浙江省教科重点课题 (2013SB059)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金遂,李哉平.教师科研智慧生成的思维方式例谈[J].教育科学论坛,2017(22):30-33.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活力来自永不枯竭的教师科研智慧。教师从事任何一项研究都需要智慧, 无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 智慧总是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我们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视在教师研究中捕捉科研智慧, 反复揣摩科研智慧生成的思维方式, 旨在揭示它对于科研指导与管理的普适意义。这里所说的科研智慧, 是指教师面对实际复杂情境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具体的、特定的, 对科研的感知也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因此, 科研智慧生成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下面以我们从教师研究中提炼的科研智慧为例, 阐释科研智慧生成的几种典型思维方式。

一、演绎推理

即将有关原理和要义 (前提) 推演为实践的具体做法。这是一个从前提到结论的线型思维方式。虽然结论蕴涵于前提之中, 但毕竟是潜隐的。由前提到结论的过渡过程往往不是简单明了的, 有的甚至只有经过长期的复杂而曲折的摸索、尝试和筛选 (可能包含着混乱、迂回和失误) , 蕴涵在前提中的潜在联系才能明晰地揭示出来。因此, 演绎推理所得结论相对于前提来说也是一种新知识。把一般原理适切转化为实践操作是一种新的探索。当然, 这一过程, 也使原理得到证实和发展。

[1]《课堂观察研究的操作流程———以“对话教学有效性”为例》[教学与管理2013]

学会选择并熟练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是教师顺利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然而介绍教育研究方法的图书资料鲜有从中小学教师的视角通俗阐述, 也缺少中小学操作案例的参照。为使教师易于按图索骥, 我们先是认真学习领悟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理出这些方法的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紧密结合科研方法用得较好的本土中小学教师的课题案例, 让科研方法与典型案例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尽力从整体上 (一案到底) 展示常用科研方法的操作流程, 并及时回馈到课题管理与指导实践中尝试修正, 力求渐渐贴近中小学教师的视角, 便于教师在具体研究情境中灵活运用。

如以“对话教学有效性”课堂观察为例来说明课堂观察研究的操作流程:⑴选定观察点。选定“对话”观察视角, 并细化为“教师提问类型及候答时间”“教师提问方式及叫答范围”“学生回答类型”“教师理答方式”以及“提问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关系”等观察点。⑵制作观察量表。按“分析设计→试用修正→正式使用”程序, 制作《“教师提问类型和候答时间”观察量表》及量表使用说明。⑶进入现场作记录。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方式, 及时记录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情况。⑷进行分析推论。掌握详尽的第一手材料之后, 对“教师提问方式”进行分析和推论。⑸撰写观察报告。课堂观察实践之后, 要及时撰写观察报告, 做到“活动有痕”。

二、归纳提升

即将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或经验概括成普适结论。这是一个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归纳提升过程要看到实践经验既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也有只适用某些时间、场合的局限性。归纳得出结论时, 力求提高对个别事物的认识程度, 加强对其本质属性的思索, 特别要排除思考问题时一些自设前提的限制, 提升结论的普适程度。

[2]《写好教育随笔养成思考习惯》[教育理论与实践B2011]

教育生活五彩斑斓,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然而, 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并没有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使之在忙碌中匆匆消逝。怎样找到一种载体, 促使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呢?教育随笔可能是一种比较适合于一线教师的文字载体, 可以借助于不拘一格的文字, 在工作的间隙, 对点点滴滴的心灵触动加以记载、回顾、提炼和总结。

我们在查阅众多研究文献后发现, 文献以论述有关学生写作的随笔居多, 涉及教育教学写作的并不多, 而且都是碎片化的, 只及一点未见全貌。于是, 我们结合教师随笔实例, 从“格式、功能、内容、习作、品位”等方面入手, 逐一进行摒弃杂芜、提取精华, 明确教育随笔的各类性质。如格式“叙议结合”, 基本构成为“事件 (思想源头) +思考 (价值所在) ”。功能“集思广益”, 具备“积累材料、总结经验、整理思想、抒发感受”之用。内容“反躬自问”, 即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习作“业精于勤”, 随时随地写下灵感笔记,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文章不厌百回改。品位“独具匠心”, 好随笔应是立意新奇、标题闪亮、切口宜小、内容实在。

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素材, 在阅读和探索过程中善于捕捉一闪之念, 随时随地保存自己的心得体会, 并进行整理、归类, 使之系统化, 那么随笔就有可能成为教育科研的经典素材。

三、类比迁移

即从其他领域或事件中发现与自身实践有内在联系的因素, 迁移到自身领域得出相应的实践理念或策略。类比思维可启发联想, 扩大思考问题的视界, 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有利于触类旁通, 推陈出新。类比时要注意相类比属性的相关程度, 提高可靠性, 以促进类比结果在实践中的迁移和应用。

[3]《思维导图在课题研究内容设计中的运用》[教育科学论坛2013]

因天台县坦头小学受我们的“概念图应用研究”的启发, 他们在做《思维导图在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省级规划课题研究, 所以我们一直在关注着研究的进展。“研究思路及内容展开是课题设计的难点, 而思维导图可能是一种快捷梳理研究思路的有效方法, ”我们对于课题方案的设计已有了较多的积累与思考, 而王锐老师是该校课题的研究骨干, 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技术。于是, 以王锐老师曾经参与研究过的省级规划课题《天台山文化育人功能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例, 我们负责解剖“主题分解的思维过程”, 王锐负责绘制图形逐一展示变化轨迹, 这样联合梳理出了“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对课题研究的主题进行图式分解”的操作路径:确定主题→辐射四周→选定分支→赋予设想→整理成型, 以及寻求子项问题解决设想的分析框架 (如图1) , 最大程度发挥了各自资源的作用, 实现了理性与技术的对接。我们不失时机地向一线教师推广这种“主题分解”的图式方法, 教师们反映“比其他分类方法更直观高效”。

1 课题研究内容示意图

四、隐喻外显

即借助故事或案例印证和凸现相应的实践策略和观点。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它是一个具体概念域向一个抽象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潜意识的, 隐喻外显的实质在于开拓人的潜在智能。应有目的有意识地用显意识去冲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 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特别要善于运用偶然因素的启迪实现突破。

[4]《从一堂公开课到“三零主义”》[上海教育科研2012]

沈江天老师执教《楞次定律》省级公开课。那一堂课所发生的意外, 触发了从操作到理念的一系列反思, 最后演化为对一般课堂教学也有参考意义的三个教学主张。他用教育叙事方式阐述了其演化过程。

⒈预设的困境。上课一开始, 投影显示两道习题。习题1起到“温故”的作用;习题2为“预设的困境”, 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而产生“知新”的动机。

⒉意外的困境。实际课堂上学生却用出乎教师意料的方法, 创造性地突破了习题2的困境, 彻底打乱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 教师反而陷入了“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还是“跟着预设的多媒体课件走”的两难选择。

⒊意外的成功。教师向学生简单坦白了自己的课前预设, 真诚表达了自己的惊讶和钦佩, 果断放弃预设的流程, 并很快按照学生的意愿制定出新的学习计划。教学流程调整如下:⑴直接打开课件中本来准备最后打开的楞次定律文字表述, 与学生的想法进行对比;⑵把本来准备设计实验探究楞次定律的过程, 变成设计各种实验同时验证学生的想法和楞次定律的过程;⑶实验证明学生的想法与楞次定律虽然表述迥异, 但事实上“英雄所见略同”!教学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⒋课后的思考。阐述了“三零主义”形成的心路历程:⑴备课时, 怎么就没有想到学生会那样想呢, 教师应该尽力淡化自己的经验→零经验;⑵上课过程中陷入困境又凭什么能走出困境?“教”要主动配合“学”的步调→零距离;⑶跟着学生的思维教学很有可能不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结果, 这是不是一堂好课?教师完全不必在意形式上的结果→零结果。

⒌我的“三零主义”。最后总结:⑴教学预设零经验———教师稚化自身经验, 返璞归真设想学生会怎样思考;⑵教学过程零距离———教与学的理想距离, 基于学生动态调整教与学的关系, 视学情而教;⑶教学结束“零结果”———上课可以在形式上舍弃认知活动的结论或者动机过程的圆满, 留下缺憾, 就像维纳斯的断臂……

五、抽象分析

即把认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暂时搁置, 抽取本质属性进行考察。思维抽象的过程, 就是对事物深刻认识的过程, 科学的抽象思维可在更深层次中把握事物的精髓。对认识对象的分析可分二步走:⑴透过现象抓住一些反映本质的东西;⑵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出发继续思索, 揭示出决定性本质。[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下载课题研究快速入门手册]

[5]教学研究材料提炼的偏与正[教育科学论坛2012]

材料提炼是课题研究基本技能之一。中小学教师经常会遭遇材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 不能有效地提炼材料, 并最终影响了研究质量。如何理清研究思路, 增进教育本质思考, 提高提炼的技能?我们先是阅读平时搜集的有关“从材料信息中提炼观点”的五六万字的文摘以及张肇丰老师的《从实践到文本》一书, 然后大家通过头脑风暴尽量罗列出教师实践研究中材料提炼的各种不当现象, 并逐一进行评估。我们从中筛选得“依样画瓢、浅尝辄止、以偏概全、一团乱麻、落入俗套”等五个普遍性问题, 对所搜集到的每一种现象的典型事例 (尽量选用本土的) 进行“麻雀”解剖, 找出这些问题的成因, 并提出矫正的对应策略。

如对“浅尝辄止”提出如下观点:“浅尝辄止”是研究材料提炼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若对相关要素的归类只停留在现象分类的水平上, 没有使大量的材料脱离表面的具体形态, 上升到抽象的层面, 对材料的“认知”和“分析”不足, 自然不能揭示材料所蕴含的内在意义。还有是研究目的不明晰, 对于需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指向模糊, 这样自然就抓不住材料的精神实质。材料提炼应是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事物发展的脉络 (核心要素及结构关系, 如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一种倾向、一种意图或者是一种思想) , 只有这样才能系统性强且深刻。

[6]我们曾经对股份制办学中的“资本运作”问题做过探究, 并按“资金流向”平铺直叙, 得到文稿1———《谈谈股份制办学中资本的运作》[见《民办教育动态》1999]。提纲如下:

一、股份制办学中资本的输入

⒈举办者 (股东) 投入

⒉学生家庭缴纳

⒊政策资助

⒋社会捐赠

⒌校办企业利润

二、股份制办学中资本的转化

⒈固定资产投放 (物化成本)

⒉经常性成本

⒊风险基金 (法定公积金)

⒋法定公益金

⒌筹资成本 (股息回报)

三、股份制办学中资本的积累

有两种分配观点;有三种处理方式。

文稿1能对股份制办学运行的关键问题———“资本运作”进行探讨, 且对“资金流向”陈述清晰, 很快被发表。后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 感觉对“资本运作”的分析言犹未尽, 较为肤浅, 存在“浅尝辄止”现象。于是在文稿1的基础上对资本成分进行抽象化处理, 根据资本构成、功能、流向等勾勒资本运作的流程图, 对比独资办学提取股份制办学的资本运作特征, 继续提炼得到文稿2———《教育股份制中资本运作的流程及其特征》[见《上海教育科研》1999]。提纲如下:

一、教育股份制中资本运作的流程

1.资本的来源结构

个人或法人股东投入、政府资助投入、

学生家庭费用缴纳、银行贷款、社会捐赠

2.资本的成本结构。

⑴办学必然成本:物化成本与经常性成本

⑵办学附加成本:风险基金、公益金和股息等

3.效益的分配结构

教育股份制中资本运作的流程图 (见图2)

2

二、教育股份制中资本运作的特征

1.投入与融资多元化2.产权与责权清晰

3.成本的性质与序列4.风险分担

5.适度回报

显然, 同样主题的两篇文章, 文稿2比文稿1提炼更加透彻, 富有理论意义, 把股份制办学中“资本运作”的本质———“提高股权效益”暴露得淋漓尽致[文稿2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⑾全文转载]

综上, 教师研究中科研智慧产生的背后都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支撑, 教师研究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思维方式方法的优化, 因此, 教师思维方式方法的改善和创新是推动教育科研进步的强大力量。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思维品质的修炼、提升, 又需要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实践中去, 科研实践与思维品质两者相辅相成。

本文来源: 教育科学论坛 2017,(22),30-33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