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生成逻辑及消解路径

2024/1/11 9:21:20  阅读:111 发布者:

作者信息

龚滢/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彬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本文通讯作者;

张爱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摘要

传统观念中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一种单向性的人才评价观。随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单向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人才评价观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亟须转向多维性的学生学业成就人才评价观。文章通过国家、学校和家庭三个基本点来诠释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化现象与生成逻辑,倡导以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价值愿景、组织协同与实践行动的方式来改善学生单向性的学业成就差异现象,以期缩小学生外界文化环境差距,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有两重意涵。第一重意涵是理性计算意义上的差异,它指向学生学业成就的“有”和“无”的问题。所谓“有”,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完成性,在传统意义上,学生学业成就的完成性就是学生取得较高的考试分数。国内学者一般将学业成就界定为“能够被测量出来的,便于公平测量的学业表现成果”,如李奇将学业成就定义为“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所预期达到的可测量的具体目标与结果”。鲍威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给出了学业成就的定义,认为学生学业成就是“通过高等院校学习所引发的学生个体的变化和收益,其可根据能力或业绩进行测量”。所谓“无”,这里是指涉学生学业成就的未完成性,具体而言,就是指学生未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考试分数。第二重意涵是质量内涵意义上的差异,它指向学生学业成就的“有”和“优”的问题。所谓“有”,这里是指满足了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的某一指标。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一些学者将学生学业成就理解为学生通过接受学业标准的考核而获得相应的具有等级差异的教育奖励,通常是指通过考试获得的学业成绩。既定的考试体系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受此观念支配的学生应试成绩高就表征着学业成就高。所谓“优”,是指能够满足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的多维指标。本文将其称之为多维性的学生学业成就。多维性的学生学业成就是一种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观。国内仅有少数学者从人才学的视角关注到学生学业成就的多元释义,如戚建和蒋利铭认为,多元化的人才应包括专业性、综合性、人文性、个性化、创新性和国际化六个方面。

当前党和国家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战略部署,如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战略、“双减”政策等无不是以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为底层逻辑,以多维性的学生学业成就人才评价观转变作为关键抓手。然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单向性学生学业成就的传统认知层面,鲜有从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的认知层面来审视学业成就的差异问题。事实上,新时代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正是基于学生多维性学业成就的获得而展开。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生多维性学业成就获得的关注事关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事关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关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基于此,本研究以学生多维性学业成就获得的差异为立足点,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来挖掘学生学业成就质量差异生成的问题根源,探明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生成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基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的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策略。

一、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三个基本点及内涵

(一)国家知识管理

国家知识管理,是指在国家层次上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对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知识分配等进行规划、指导、规范、协调和控制,是制度化文化资本的重要内容。国家知识管理与国家利益需求紧密关联。在某种意义上,国家的根本利益需要决定着国家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在教育领域,国家知识管理主要表现为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顶层设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多元化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知识管理的内容开始将传统的单向性学生学业成就表现调整为多维性的学业成就表现,引导教育领域各个环节向着多元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以此满足国家对于多元化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国家知识管理的这一理念变革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差异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学生自身的学业成就观能否及时转变到与国家知识管理相适应的新理念上来,能否尽早地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将最终决定着学生能否在国家知识管理所引导的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考核机制中获得优异表现。

(二)学校课程建设

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国家课程实施的关键载体。学校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服务,满足国家的根本利益需要。为此,学校就需要开设适应不同能力和兴趣需求学生的多样化课程,构建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兴趣需求,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多元化创新人才。当前,国家知识管理已转向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观,这一理念变革也引发了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实践观变革,指向学生多元化能力发展的课程得以开发。学校作为多元化能力发展课程供给的建设主体,需要承担建设多样化课程的重任,进而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在国家知识管理视域下,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建设的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确定的,因而,这就对每个学生的自身定位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受制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学生和家长轻视自身定位的重要性,最终致使他们缺乏对多样化课程选择的能力。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就会出现自身能力与课程要求不相匹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业成就差异就会产生。

(三)家庭文化供给

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首先源于家庭所提供的文化资源,由于每个家庭对于成才的认知存在差异,其所带来的家庭文化供给就会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这将会使学生所获得的兴趣和能力在类型和程度上产生差异,进而导致学生在多样化的学校课程选择上的认知差异,最终影响到学生在所选课程上的学业成就表现。

家庭作为孩子初期社会化的最重要场域,也是与社会化相伴随的环境,表现出对积累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其一,儿童通常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参照对象”来理解、接受某种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参照对象”多是来自他们在家庭环境中积累的体验、感受和经验。其二,家长的科学成才观会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其三,注重全面发展的家庭子女更有学术潜力和发展特长,更容易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去学习,进而获得优异的成绩表现。总体而言,家庭文化供给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表现会产生重要影响,并体现为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

二、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实践逻辑

多维性的学生学业成就差异形成是多重因素和多种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学校和家庭三种主体在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生成运演中都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国家知识管理影响学业成就的权力实践逻辑

国家知识管理所确认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等知识形态是通往学术和事业的有效途径,如果个体需要通过这条道路获取成功的话,必须有效积累这些文化资源。鉴于国家知识管理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那些能够正确认知成才观的家长就不难理解国家在教育领域所进行的人才观变革的制度安排用意,因而就会十分重视家庭文化资源中的全面发展要素的投入,帮助子女在学校多样化课程选择中找准自身的定位,进而使其子女在多样化课程考核中获得优异表现。

根据布迪厄的观点,惯习和场域是两个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要素,它们之间构成一种调节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但在社会发生变迁时,常常会出现惯习无法跟上场域的变化而出现迟滞效应。国家知识管理的理念转变所导致的教育场域变革将会对人们早已形成的思维惯习产生影响,那些对科学成才观产生认知偏差的家长因其受到功利性学生学业评价观的影响,会出现自身惯习无法跟上场域的变化而出现迟滞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就不能在国家所供给的多样化课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兴趣特长的课程,进而难以胜任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的课程考核。

(二)学校课程建设影响学业成就的知识实践逻辑

课程是国家官方知识的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多维性学业成就的创新性人才,以此满足国家对于多元化创新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已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意味着学校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维,必须承担国家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并在其学校课程建设中反映出来。这也表明,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所要确立的课程建设基点不仅要以满足全体学生需求为基本参照点,更要以满足国家对于多元化创新人才的需求程度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参考点。国家对于多维性学业成就表现的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学校课程建设必须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课程。这些多样化课程的开发与供给也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了一定影响。

作为国家意志彰显的重要实现方式,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在这个运行系统中,文化观念的存在形式直接制约着系统的运行。具体而言,当学生从家庭中所带来的文化观念能够使其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够从学校多样化的课程中选择出适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特长的课程时,学生就能够高效地完成课程知识学习,并能够充分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因而就能通过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考核要求;而当学生从家庭中所带来的文化观念不能够为其提供兴趣特长的鉴别和专业指导时,学生就不能够清晰地定位自己,进而难以选择出适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特长的课程,最终会因能力不足而难以胜任所选择的多样化课程。

(三)家庭文化供给影响学业成就的认知实践逻辑

布迪厄曾指出,“根据目前的社会情况和教学传统,学校所要求的思维技术和习惯的传递首先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布迪厄在这里虽然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把握家庭教育的本质所在。具体而言,当家长对成才观产生认知偏差时,加之家长会受到社会对“升学—就业求职”的异化理解的影响,就会表现出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倾向性,产生对国家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成才观的认知异化,进而就会表现为功利性学习考核结果的寻求。相反,那些具有科学成才观的家长则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能够与国家所推崇的全面发展的成才观相契合,这些家长会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对国家和社会所需求的探索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文化环境下就较容易实现多元能力的发展,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轻松融入学校文化环境,获得制度文化环境的认可。

三、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实践进路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学生学业成就差异认识异化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从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价值愿景、组织协同和实践行动三个方面寻求差异消解的出路。

(一)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价值愿景

当前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学生学业成就观念都存在一定的错位和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的连贯性。这意味着作为人才观重要构成内容的学生学业成就观也面临着认知偏差的问题。为此,有必要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业成就的价值愿景。

第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尽管人们在人才观的确切定义上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人才观总是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质言之,不同的社会时代环境应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观。学生学业成就作为人才观的重要体现,其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跟随社会时代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当前,国家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科技竞争环境下全面发展的人。20235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由此可见,树立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观已成为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建构多元的评价体系。学生学业成就归根结底是一个评价问题,因而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构建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育行政主体在建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个体、社会需求、知识内容、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在不同领域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建构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逻辑的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

(二)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组织协同

当前在教育领域,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直指基础教育领域的顽疾,重塑基础教育生态,其背后的底层逻辑直接指向多维性的学生学业成就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基于对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的认识理念,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需要国家行政力量和学校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完成。

其一,国家行政力量的组织协同。国家拥有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制度优势。国家可通过成立自上而下多方协同的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治理机构,诸如当前的“双减”政策落实与监督机构等,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前提是需要将多维性的学生学业成就理念置入各级各类的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治理机构之中,要引导其在新的学生学业成就观下开展工作,引导地方和学校淡化以考试结果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评价观,积极推行多维性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与模式。其二,学校专业力量的组织协同。学校在学生学业成就获得上所具有的优势在于其拥有课堂和评价两种形式的话语权力。在新的学生学业成就观下,学校应抽调专业力量组建专门的治理机构,这种机构应该按照现代治理理念积极寻求内部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形成协同治理的格局。

(三)多维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行动落点

在某种意义上,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实现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演绎还需要行动方案的落实。因此,有必要重视参与学生学业成就差异消解的学校和家庭两类主体的文化资源投入与分配。

一是学校应出台校本化的文化资源实施方案。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国家知识管理的新理念新定位努力转化到自身的校本特色上来,从而结合自身优势将办学特色、办学风格与学生学业成就充分融合,以此制定适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的校本化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二是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以提升子女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家庭文化资源供给驱动的做法,增加多元化兴趣能力发展的文化资源供给,进而满足孩子的多样性兴趣能力发展需要。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八期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