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
张华/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室主任、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
杨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后,本文通讯作者;
姚建欣/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摘要
提升“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促进多维素养整合与发展是推动当前K-12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在科学教育领域,学者们提出了基于学习表现的“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提升策略。梳理学习表现相关文献发现,将课程标准中的多维目标进行析解和重新组合所构建的学习表现可以准确描述学习者学习和应用知识过程中呈现出的清晰的、有标志性的认知特征,能将学生内隐的认知外显化。基于学习表现设计教学和评价能整合多维素养目标,打通标准与教学、评价间的壁垒,提升“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我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处于落地实践的关键阶段,亟须开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习表现相关研究,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表现体系,基于学习表现体系开展教学和评价实践,提升“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推进科学教育深度变革。
新时代的科学教育课程追求多维素养在标准、教学、评价中一致性地贯通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凝练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并将其贯穿于课程规划、教学实施与评价设计全流程,倡导围绕课程标准开展“标准-教学-评价”一体化设计。然而,当前实践中标准与教学、标准与评价、教学与评价“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课程目标和评价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一致、深度不匹配等问题普遍存在,课堂评价的反馈、评估、激励和指导作用被弱化,难以支撑素养导向课程目标的实现,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全面贯彻和“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面对相似情况,国际科学教育研究者提出了通过学习表现整合多维素养、统领教学与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提升策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应用。基于此,本研究梳理学习表现的缘起与内涵,分析基于学习表现提升“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核心思路与实践路径,以期对构建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建设路径提供参考。
一、学习表现的缘起与内涵
(一)学习表现的缘起
21世纪以来,美国中小学生在大型科学与数学测评项目中表现不佳、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表现差异巨大等问题引发了美国各界对科学教育的质疑和反思,其中科学教育课程及其一致性的问题最受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的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点庞杂且缺乏关联,教学注重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考试评价缺乏对重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考查,标准、教学与评价分离等问题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此,科学教育界积极探寻改善现状的新方法,将多维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和测评目标,开启了围绕学习表现的科学教育改革。
《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交叉概念以及核心理念》(以下简称《框架》)确定了学科核心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和跨学科共通概念组成的三维目标体系,提出了“表现期望”的概念。基于《框架》制定的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将“表现期望”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述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三维目标后被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基于NGSS开发课程、开展教学、设计测评和培训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章,也是改革落地的关键环节。NGSS强调学生多维素养的协同发展,用表现期望阐述了在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但对具体教学活动或评价任务进行指导时存在困难。为此,NGSS物质科学领域首席专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科瑞柴克团队提出了学习表现的概念,将其作为桥梁联结标准、教学和评价并整合多维素养。
(二)学习表现的内涵
学习表现是对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过程中呈现出的清晰的、有标志性的认知特征的描述,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具象转化。它为教学和评价提供了共同性目标,被认为是沟通和联结标准、教学和评价的核心。
对于教学而言,学习表现具体化了教学目标,描述了学生科学概念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后的外在表现。基于学习表现设计的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实践中学习巩固同一核心概念或在不同的概念学习中发展同一实践能力,确保了不同素养间的协同发展。系列学习表现则呈现了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要经历的一系列关键节点,能够为长期教学规划提供框架,既保证了每一节课指向多维课程目标达成,也确保了长周期教学之间的连贯一致。
对评价而言,学习表现明确了测评内容,反映了学生多维素养内隐的认知。基于学习表现设计评价任务能够探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的情况,推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进而准确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标课程标准要求。
同时,学习表现是教学和评价的共同目标指向,促进了二者在实践中的互通互联。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为评价开发提供了证据支持,即明确了学生的哪些行为或表现可以证明其达到相应的学习表现;评价结果则能够反映学生在课程目标的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情况,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有效反馈。因此,基于课程标准开发的学习表现具有统领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是提升“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的关键。
二、基于学习表现的一致性提升策略解析
(一)构建学习表现,具化课程标准要求
NGSS颁布后,如何将NGSS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如何在教学和评价中整合三维目标的要求等问题是教学和评价面临的新挑战。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行为表现描述,学习表现展现出了解决相应挑战的潜能。构建学习表现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析解和重组。
1.确定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内容是构建学习表现的第一步,它为学习表现的构建确定内容导向。首先,需要在课程标准中确定一条或者一系列与学生年级相适应并且能够深入发展的表现期望作为课程内容。这些表现期望应该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共同支持学生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随后需要明确这些表现期望背后各维度的相应要求,即对应的学科核心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和跨学科共通概念。确定课程内容确保了所构建的学习表现间具有紧密联系和共同指向。
2.析解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内容之后需要对各个维度的内容进行析解。课程内容的析解需要明确内容的内涵、下属重要概念、当前学段具体要求,还要清楚学生理解内容需要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面临的挑战等。析解课程内容有助于明确内容要求的具体内涵价值、了解学生在相应内容上的认知特点。整体性认识不同维度的具体要求和联系,是构建学习表现的基础。
3.绘制维度整合图
随后,需要绘制维度整合图将课程内容的联系可视化。图1展示了NGSS中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维度整合图构建过程。学科核心概念为科学与工程实践和跨学科共通概念的教学和评价提供了内容框架。因此,先绘制概念图呈现学科核心概念及其下属概念间的联系。随后在概念图中确定相关的科学与工程实践和跨学科共通概念,形成维度整合图。维度整合图是建构学习表现的蓝图,呈现了课程内容的内部结构,展现了科学概念和相应的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共通概念的耦合关系,确保了学习表现和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4.构建学习表现
最后,结合维度整合图与析解过程构建学习表现。这些学习表现由课程内容不同维度的要求细化、整合而成,共同描述了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应该具有的具体表现,刻画了实现课程目标的轨迹。根据相同的表现期望构建的系列学习表现并不唯一,图2中的学习表现LP1到LP6呈现了一种实现化学反应相关表现期望可能经历的路径。
图1维度整合图构建过程
图2学习表现和对应的维度整合图内容
学习表现由析解和重组课程内容而来,具化了课程标准要求,为提升“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奠定了底层基础。一是课程标准尽管强调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参与科学实践,但没有充分、清晰地阐明二者如何整合,而学习表现在充分考虑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认知困难和内容本体内涵后,描述了学生概念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在教学和评价中对多维素养进行横向整合。二是课程标准要求以“清单”形式呈现,一致性不明显、操作性较欠缺,而系列学习表现刻画了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典型路径,使课程标准具体化、操作化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助于学生的纵向发展。可以说,学习表现的构建为一致性的提升提供了现实、可靠的依据。
(二)以学习表现指导教学设计,提升“标准-教学”一致性
NGSS强调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和单元化教学,如何让开放且长周期的教学实现循序渐进和连贯一致是“标准-教学”一致性的重要挑战。这需要运用系列学习表现刻画学习路径,指导、设计和串联课堂教学,这个过程需要经历确定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序列和开发学习任务三个阶段。
1.基于学习表现确定教学情境
整合多维素养被认为是实现“标准-教学”一致性的关键内容,而情境化教学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设计首先需要寻找适宜的现象和问题将学习情境化,现象和问题要能够将学习表现同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复杂度,能促进学生持续深入地探索。现象和问题是让学生开始从事科学学习并展现相关学习表现的驱动力和方向盘,是开发与标准相一致的教学的基本前提。
2.基于系列学习表现设计教学序列
基于系列学习表现开发连贯的教学序列,即故事线,是“标准-教学”一致性的主体体现。故事线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轨迹,呈现了学生的概念和能力如何得到发展并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图3呈现了LP1和LP2可能的教学故事线。故事线的设计以问题解决过程为基本逻辑,让学生逐步达成系列学习表现,确保了系列学习表现与教学发生顺序的一致性,进而保障了“标准-教学”的一致性。
图 3LP1和LP2可能的教学故事线和各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发展过程
3.基于教学序列开发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开发以故事线为脚本,设计教学所需的引导性问题、学习材料、教学策略,确定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注意事项和内容呈现方式等内容,检查教学任务与情境、故事线的匹配程度,确保能促进学生向课程目标前进。完成每个学习任务需要经历相应科学与工程实践的一般性过程,如图3故事线中的“分析数据识别物质”环节,学生需要经历组织数据、视觉表征、总结数据等过程。在学习任务中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运用科学概念,这是学习表现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
以学习表现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具有鲜明的逆向教学设计思想,强调借助学习表现预测学生教学后的表现行为,依据预期表现逆向设计具体教学活动。从课程标准具化而来的学习表现在一开始就为教学提供了确定、清晰的目标和方向,系列学习表现为教学序列的设计提供了宏观的框架,为教师设计和实施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支持。此外,在真实的情境中,各个维度素养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素养网络,学习表现对素养提供整合性描述,在为教学的系统规划提供认知依据的同时也反映了科学学习的本质,确保“标准-教学”一致性的达成。
(三)以学习表现指导评价开发,提升“标准-评价”一致性
NGSS强调多维素养的协同发展,但如何诊断学生多维素养的达成情况、如何利用评价提供教学反馈等问题依然有待解决。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测评》倡导通过基于学习表现的评价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标准-评价”一致性。我国课程标准修订中也倡导撰写有机融合多维素养表现的学业质量要求。与课程标准或学业质量标准一致的评价任务应该具有评价目标指向明确、评价证据清楚、评价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展现多维度素养等特点。基于学习表现的评价开发需要经历明确设计模式、设计评价任务、选用技术手段三个环节。
1.基于学习表现明确设计模式
明确设计模式需要确定多项要素。第一,重点知识、技能和能力,即学生展现学习表现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第二,可观察证据,即明确描述学生达到相应学习表现会出现的证据,与重点知识、技能和能力一一对应。第三,必备特征,即能够对目标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的所有任务必须具备的共有的属性。第四,可变特征,即同一学习表现下可能导致任务难度出现差异的不同属性,如提供脚手架的水平、数据的复杂程度等。第五,公平因素,确保评价任务能被全体学生充分理解,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所有学生发展水平。设计模式明确了指导评价任务开发的原则,确保了任务既能满足多样化评价需要,又能准确引出与学习表现相关的评价证据,是实现“标准-评价”一致性的基础。
2.基于学习表现设计评价任务
设计评价任务要以设计模式为原则,与目标学习表现保持一致。首先,选择与学习表现相匹配的真实现象作为任务情境,现象需要以学生感到疑惑和有趣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其次,通过现象描述引出任务,利用必备特征和可变特征指导开发难度各异的评价任务,以获得学生对重点知识、技能和能力掌握情况的证据。重点知识技能和能力规定了任务下属子问题的评价内容,与之相对应的可观察证据反映了子问题上最高得分的具体表现。
3.选择适切的技术手段
为了支持对学习表现的评价,还需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模拟、画图工具等。任务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图表和仿真等方式进行作答。最后还需要相关领域专家对任务进行审查,确保学习表现与评价任务、证据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
如何确保“标准-评价”一致性是评价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难题,这在多维素养的评价中尤其困难。基于学习表现的评价任务开发以证据中心的设计为理论基础,强调学习表现、行为证据、任务特征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严格确保了学习表现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进而促进了“标准-评价”一致性的达成。此外,评价任务设计关注任务设计模式,还允许开发者针对同一学习表现开发不同的评价任务,为教学中灵活选用评价任务,提供课堂教学反馈,促进“教学-评价”一致性提供可能。
三、基于学习表现的一致性提升策略的启示
(一)开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习表现理论研究
自2014年以来,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制定了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落地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需深入探索课程标准如何转化为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如何整合多维素养、怎样保持教学的循序渐进和连贯一致、怎样以评价促进教学高效进行等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国际科学教育基于学习表现的“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建议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明确学习表现在核心素养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探究如何在核心素养话语体系下建构学习表现,为基于学习表现提升“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提供理论基础。
(二)建构基于标准的学习表现体系
学习表现具化了课程标准要求、整合了多维度素养,为教学和评价提供了具体参照。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议用学习表现细化学业质量标准,开展实证研究,建构基于我国课程标准的学习表现体系。一是要通过对核心素养各个维度进行深入析解,利用维度整合图明确不同素养间的关联情况,从横向上细化并整合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与实践等不同核心素养维度。二是要借助学习进阶、认知诊断等研究范式,梳理学习发展先后顺序,将重要科学概念和能力作为关键节点,形成学生的学习表现图谱,从纵向上刻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过程。构建基于标准的学习表现体系将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上承课程标准,下接教学、评价,明确教、学、评的共同目标指向,为设计核心素养指向的教学、评价提供底层框架。
(三)基于学习表现体系开展教学和评价实践
运用学习表现体系推动课程标准落地,促进教学和评价实践的深层次变革是基于学习表现的“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提升的应然路径。一致性提升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充分将学习表现体系融入教、学、评的各个环节,打通标准与教学、评价的壁垒,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利用学习表现为课堂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结合系列学习表现合理规划长期教学内容,逐步达成课程标准要求,提升“标准-教学”一致性。二是基于学习表现明确重点知识、技能和能力,确定清晰的可观察证据,指导设计评价任务,提升“标准-评价”一致性。三是运用学习表现开发的评价任务精准定位学生学习水平、把握学生学习状况,以此为依据对相应的教学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反馈,帮助教师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提升“教学-评价”一致性,借此实现“标准-教学-评价”一致的课程改革愿景。
完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八期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