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成果③:大单元导读课怎么上?流程怎么设计?
一、为什么要放大单元导读课?
我们过去单元教学的整理思路是:先一节(一课)一节(一课)教学,最后再上复习课,即先分后总结构(分→总
现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大单元教学的整理思路是:先整体导读、再课时学习,更提倡可围绕某个大概念,课与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整合打通进行,后进行单元整理,即变成总分总结构。
两者对比可以看出,过去是分总结构,现在要变成总分总结构。可见当前大单元教学实施核心理念为:先带领学生“综观森林″(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局部审美″(问题探究),后引导学生学会“植树造新林"(迁移应用),三个环节对应的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三大课型:单元导读课(起始课)、单元融通探究课、单元整理课(含单元大概念新情景应用课)。
从过去的分一一总教学到现在的总一一分一一总教学转型,课程内容结构化后,欲让学生大概念能迁移应用,学科核心素养能够达成,对单元导读(预习)课、种子探究课、单元整理课、大概念新情景应用课这些新课型必须加强研究、实践。
为什么要放大单元导读课地位和作用?
理由如下:一是过去分一一总单元学习弊端是,学生缺少先前整体感知,缺少系统观念,缺少建立认知结构图式,联结知识网络的锚,人为增加了系统加工知识难度。二是
这次新课标的修订特别强调学要遵循学习逻辑去教学。正如崔允漷教授在新课标会带来怎样的新教学?》一文中举的例子,学习逻辑是生活逻辑加学科逻辑。 学科逻辑是什么,把一只狗分解,先学狗头再学狗身、狗腿,最后学狗尾巴。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完了、考完了,但考100分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狗。生活逻辑是什么,狗是一种动物,再来说说狗有什么用,画一画狗。生活逻辑是先认识狗、看狗是狗,学科逻辑是看狗不是狗,学习逻辑是看狗还是狗。教会学生狗头、狗身、狗尾巴还不够,要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学习逻辑是进阶取向,依靠整合论,期待通过习得的过程,实现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
总之,单元导读课是整个章节的剧情简介,也是整个章节的认知起点,同时是整个章节的方向仪,上好起始课能帮助学生知识整合,并实现结构化学习,故要放大单元导读课作用及价值。
二、单元导读课(起始课)基本流程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单元导读课(起始课)基本框架应为如下四个核心环节。
环节1:用预学导前测学生学习起点在哪里?
1)对本节概念建构要用到的前面的旧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概念、思维模型、经验等进行"旧知″的前测。对误解、错解、曲解、漏解内容要补上,要让学生能达到本节课教学要求的起点层次,形象说查漏补缺。
2)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技能、大概念等在没有学习以前也可前测,即"新知"前测。尤其是要明晰学生对新概念的经验性理解或前理群的层次,这对概念的解构再重构极为关键。
奥苏伯尔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可见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多么要!"旧知"与"新知"的前测,可通过设计预学单去进行,说白了此环节就是对颗粒度更细的学情分析,是对本节课用到的模块内容学生是否达到课标要求的评估,据此确定学生起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如何能达到目标的终点位置。
环节2: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建立认知初始框架图(认知图式)。
1)引导学生浏览目录、附录、导读页(情景图页)、教材模块等教材内容,明晰单元重点要解决问题及学习内容。
2)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师生合作梳理出初级知识框架图(认知图式),为后续学习探究起到先行组织者即知识系统建构中"锚"的作用。
注意,浏览不是细读,更不是精读;初级知识框架图是大骨架、大框架,不是单元学完后详细关联细化的多层次网络结构图。这张图后面节节要用,让学生逐步细化、完善,让学生逐步提炼大概念、理解大概念,让学生新知能构在结构中更好的同化和顺应。
环节3:协商制定、分享单元学习目标及达成指标。
1)先让学生、小组说一说确立的单元目标、要解决问题
2)教师补充完善成为班级的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梳理好问题化系统。
3)让学生明晰目标达成的可量化的指标。
注意是师生协商制定目标系统,是梳理问题之间是并列、递形、因果等哪种关系,是明晰解决问题思路、脚手架。
环节4:最后呈现学了本单元后要做的事即大任务,并让学生明晰完成任务的路线图。
注意,是用大情境、大概念、大任务来统揽后续的单元探究,本环节重在解决"学了本单元后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后续提供悬念及学习内驱力。
注意,文科大任务可能是一个综合活动,理科可能是只有综合利用单元所学才能解决一个非良构的情境下的真实问题。
三、上单元导读课(起始课)时要注意什么?
1、上述流程的四个环节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自由、组合、排列。同时这四个环节不一定在课堂上呈现,如学情前测就可放在课前,甚至个人、小组问题提出也可放在课前。
2)上述流程的四个环节依据内容、学情可增删,即四个环节不一定都要。比如随班升的教师对学生起点很熟悉,就可省去学情前测这个环节。
3、以往单元教学第一课时,教师也会有三五分钟时间从单元引出本节课内容,而大概念背景下的单元导读课,只不过是把强化、放大、重视了这个环节,有意、特意把它拉伸为一节课。
4、单元导读课定位不外乎让学生先大概明白这4个问题:本单元重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
5、单元导读课不能上成教师一言堂的告知课、解说课,而是要让主动参与、生生合作、师生协商去探究、去认知、去建构。
6、设计的大任务要有真实性、可操作性,不能虚假,仅仅说说,更不能期骗学生。
7、要注意模块大概念与单元大概念的层次性、维度性、阶段性,这样依大概念定的目标才能落地。
8、问题设计、难点的把握要重视教师个人缄默性知识,要重视学生监控、反思等元认知素养的习得。
(因篇幅所限,具体学科、典型案例略。)
转自:“变压器王红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