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
设计者/曾媛
学习目标:
1. 会读“汛”“间”“谴”“惰”“协”“绰”七个字,能够区分多音字“间”的两个读音并组词;会写“汛”“访”“挽”“隔”“懒”“惰”“稳”“衡”“协”十个字。
2. 初步了解快读默读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内容。
3. 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节小诗:
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是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石头,
也像明珠闪光!
2.自由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发现: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4.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从简短的一节小诗中读懂了那么多。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刘章。(课件出示刘章的照片)有人称他是“农民诗人”,因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山乡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头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浓浓的诗意。他还特地为故乡的搭石写了一篇文章——《搭石》。
二、借助导读,明确学习目标。
1.结合导读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1)要求:快速读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2)方法: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关于集中注意力,需要提前让学生明确,不仅自己要安静阅读,也不能打扰别人安静阅读,班级要共同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
2.确定默读内容
(1)读一篇课文,我们需要读什么?
预设:文章主题是什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为什么要这么写,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总结而言,就是要读两方面:课文内容;文章情感。
3.依据导读,落实训练,记录阅读所用时间。
4.交流快速阅读的感受,特别是读的比较快的同学,跳过了哪些不太懂的字词,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不懂的词语不停下来,不回读。尝试运用“跳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可以再读一次文章,与上一次的时间进行对比。
5.交流阅读理解,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整体感知。
1.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感觉读音不太确定、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列出来,老师再补充一些重点的词语,进行学习识记。
(1)汛期、暴发、间隔、懒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谴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2)强调多音字“间”,区分不同读音的用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汛期”“紧走搭石慢过桥”“人影绰绰”的意思。
2.梳理课文内容。
(1)围绕搭石,本文主要描绘了那几幅画面?
摆搭石——踏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过搭石
(2)这几幅画面中,那副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摆搭石:勤劳美。秋凉后,早早将搭石摆好。
踏搭石:奉献美。乐于为人奉献,即使自己有急事也要把他人的便利放在第一位。
走搭石:秩序美。不抢路,也不突然止步,井然有序的走搭石。
让搭石:谦让美。两人面对面同时走到西边,但总有人会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过搭石:敬老美。年轻人总要俯身背老人过去,且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细品课文,体会乡情。
1.在这看得见景背后尽是看不见的情,寻找关键词,完成鱼骨图。
先个人思考完成,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摆搭石 踏搭石 走搭石 让搭石 过搭石
看得见的景
看不见的情
勤劳 奉献 协调有序 谦让 敬老
预设句子品析
(1)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读了这句话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谦让,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可对我们来说,做起来是多么不容易呀!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人的负责和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年轻人背老人无需他人提出,老人接受年轻人的帮助后也无需感谢。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故乡的一处民风。板书:一处民风。
这种以老带小,以老传小,以小学老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形成了作者家乡一处独特的、纯朴的民风。
过渡:我在阅读课文时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纯朴的民风,还隐约感觉到作者想表达些什么?
2.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总结: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联结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五、巩固速度,对比联读。
1.回顾这可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联读。用上已学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鄂尔多斯风情》,记录阅读时间。
3.检验快速阅读成果。看看自己在阅读中捕捉到了哪些画面,与此体会到了哪些看不到的动人情感。
4.快速搜寻关键词,自己试着填一填。
教学设计二
设计者/汪晴
一.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
(一)出示诗歌《牧场上》,认识作者
牧场上
刘章
花半山,
草半山,
白云半山羊半山,
挤得鸟儿飞上天。
羊儿肥,
草儿鲜,
羊吃青草如雨响,
轻轻移动一团烟……
榛条嫩,
枫叶甜,
春放沟谷夏放坡,
五黄六月山头转;
抓头羊,
带一串,
羊群只在指掌间,
隔山听呼唤……
刘章,当代诗人、散文家,河北省兴隆县人。他的主要作品有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诗文集27部。其作品质朴纯真、简约大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所以也被称为“农民诗人”。
(二)出示图片,了解何为搭石
二. 出示学习提示,检测阅读效果
(一)出示学习提示
1.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具体语境猜读意思即可
2.集中注意力阅读,排除周围环境干扰,让自己融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快速标记出来,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
4.保持环境的安静
5. 记下所用的时间,把握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
(二)检测阅读效果
1.记录阅读时间
本文共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为 分钟(根据大屏幕上的时钟记录)。
2.检测阅读效果(做题时需保持安静,不能再回读课文)
(1)“紧走搭石慢过桥”的含义?( )(选择题)
a.人们着急时就走搭石过河,不急就过桥
b.人们走搭石要走得快,这样才能保持平衡,过桥可以慢慢走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a.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容易保持平衡。( )
b.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就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
(3)读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三.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请不同阅读时长的学生汇报完成题目的情况。
(设计意图:体会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关系)
2.分享“集中注意力”阅读的体验。
(1)阅读什么书有过这样集中注意力的体验?当时的感觉?
(2)哪些因素会分散注意力?如何避免?
(设计意图:体会“集中注意力”是一种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专注的阅读状态)
3.交流:阅读时是否有回读现象?
(1)在哪些地方回读了?
(2)回读的原因?(注意力不集中?不理解某些词句)
(设计意图:找到根源,有意识地去克服回读现象)
四.借助朗读想象画面,理解课文主旨
(一)再读课文,思考:
1.什么是“搭石”?(用自己的话说)
2.围绕“搭石”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结合具体语句,用完整、通畅的句子说)
例如:谈“摆搭石”,需结合“秋凉(时令)“平整方正(石材要求)”“二尺左右(间距)”“横着摆上一排(搭石的样子)”……
还有“走搭石”“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画面。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语句,便于学生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
3.结合朗读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
(1)边读边感受课文中美的画面和情感
(2)注意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和长短句的结合,读得自然流畅,富有节奏
例如:将第三自然段“走搭石“的画面排序成小诗的格式,配乐朗诵,读出“协调有序”的感觉 ,欢快的节奏。
(二)透过画面,品悟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乡亲们的情感?
看得见的景 | 看不见的情 |
老人摆搭石 | 淳朴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 |
人们走搭石 | 谦让、默契 |
乡亲让搭石 | 相互礼让,为他人着想 |
背老人过搭石 | 尊敬老人,互相帮助 |
五.拓展:补充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哒哒,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