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一枚叶 ,作者一枚叶
最近和几位老师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到了阅读策略单元,感受就一个字:难。
尤其是教四年级的老师,对于“提问”这个阅读策略,教得头昏脑胀,最后连自己也绕不清了。
听着大家“激烈”的讨论,虽然自己没有在课堂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但隐隐觉得这样是有问题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翻看聊天记录,发现大家的争议点并不是集中在“课文怎么上”,而是“作业怎么做”上。
作业题目示例
这个单元的作业练习都是围绕“怎么提问”“从哪些角度提问”“给问题分类”“整理提出的问题”等方面来设计的,显而易见,这些“问题”对不同的阅读者来说,给出的答案也可能是不相同的。
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是统一的书面作业,老师要统一批改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五花八门的分类,五花八门的角度,老师每改一本都要慢慢甄别,再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
大单元教学是什么
大单元教学怎么做
其实,提问哪里有什么对与错呢?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阅读者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疑问。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经验、生活经验都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又会投射到他们的阅读过程中。
这样的题目,是根本没有办法有标准答案的。
有老师说,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而且四篇课文对提问策略的要求是有梯度有序列的,这不就是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落实的目标吗?
那么,这个目标和实际教学有没有产生冲突?如果有,这样的目标设定,有没有拔高?
单元页上的语文要素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尝试”。
只是鼓励学生“试一试”,至于“能不能”,是必须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吗?值得审慎地思考。
四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自读提示对“提问”这一策略,的确给出了不同梯度的方法。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序列要素——
于是,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作业,也都是围绕着这个梯度来设置问题。
而学生呈现出来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对于“从不同角度提问”“给问题分类”“问题是针对全文还是局部”“问题有没有价值”等可以说是一头雾水,作业写得一头雾水,老师也自然给整得一头雾水了。
所以得出结论:策略单元太难教。
不妨这样来想:学生在没有学习这个单元之前,会不会提问?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之后,就一定要会提问,并且还能从不同角度提问、能给问题分类、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怎么可能。
如果学生从完全不会提问,到学完一篇课文,就能掌握一种提问方法,那么,语文学习的效率高得也太令人咋舌了。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学生在之前的阅读中,只要产生了疑问,其实就已经在提问了,只不过没有把内心的问题具体化。
学习这一单元,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梳理自己的思路,发现问题和文本的关联性,再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解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可以发现“哪些问题是有关全文的,哪些问题是针对片段”“哪些问题是简单的,哪些问题是复杂的”“问题是从哪些不同角度提的”等等。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不管问的是什么,提出来就是成功。
其他不同梯度的提问方法,是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去做的思考、讨论、分享,而不应是考核的标准。
那么,作业怎么做?
如果是我批改,两个选择:只要提出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就对;或者不做。
这不是糊弄,是没有必要在这样的题目上一板一眼地较真。
比如“选出你认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这个答案可能统一吗?不同的阅读者,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同,认为“最有帮助”的问题肯定不一样。
把这些作业当作阅读练习,不是非要评出对错,而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上的进步,师生都会更轻松。
有老师说,就怕考试考到这样的题目。
我的意见是:考试考到,最累的不是学生,而是阅卷的老师。如果是自己改,和作业一样处理;如果是别人改,哈哈,反正改得焦头烂额的不是你,担心什么呢?
孩子在学习这个单元前,阅读经验不是一片空白,也不是学完这个单元后,就不再用这一策略。
或者说,阅读策略不是教会的,是读会的。
不断阅读,不断进行提问的练习,不断让孩子们展开讨论交流,他们自然就知道如何提问,从哪些不同角度提问,哪些问题是更有价值的。
其它阅读策略单元也是如此。
三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里写到“预测”,有老师(专家)就提出,“预测”策略是在第四单元学习的,这个单元还没学到,不能这么提。
那就换一种说法?“猜一猜”?有区别吗?
孩子在婴幼儿期听妈妈讲故事,经常会被大人问“猜猜看接下来怎么了?”,这不就是最初的“预测”吗?
别被“策略”禁锢和羁绊,就老老实实带着孩子们读,放开手脚让他们聊,就很好。
只看到“术”,看不到“人”,恐怕是我们觉得“难”的根本。
破解开,就不难。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