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选自《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一书第六讲
初次接触语文大单元教学且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大单元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学生要完成的是一个具体的任务,比如撰写一篇有明确要求的文章、开一个辩论会、开展一次故事会、出一期主题板报或班刊等等,那么,单篇文本怎么用怎么学呢?他们甚至还会产生错觉,以为大单元教学是否定或者忽视单篇文本教学的。
早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具体的“事”为契机和目的,有些类似于现今的“项目化学习”。1920年代,教育家赵宗预在讨论“大单元”教学时就指出:“那时儿童的时间精神,十分之七八,费在做事方面。而智的灌输,减得极少。并且大单元教学,只有曲线的进行,没有反复的练习;只有学习的机会,没有练习的时光……”其时,大单元教学相当于以任务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设计或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当下学科大单元教学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但在任务性质和内容组织上有明显的区别。属于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一种教学实践方式,单篇文本教学在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就不曾轻视或弱化单篇文本的学习价值。
一、大概念理解离不开单篇文本教学
语文大单元教学与传统的单篇文本教学在目标追求上的确有鲜明的区别。传统的单篇文本教学,虽然强调“三维目标”,但就学科最核心的学习内容和价值而言,很少提及和涉及深度理解,尤其是概念性理解,所谓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实际上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教师教学时忘了,学生学习时根本就没见过真面目。例如,关于“小说”的教学,以往的单篇文本教学,教师不过是在教师用书的提示下,引导学生去分辨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和环境描写,至于“小说”何以为“小说”,其文体的根本特点和读写价值是怎样的,就从不做思考和追究。学生学习了三五篇小说文本,可能记住了“人物”“情节”“环境”几个名词概念,但对小说到底是什么,既没有引起探究的兴趣,更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再比如“说明方法”的学习,就着一篇说明类的文本,师生都在方法的区分和功用的分析上下功夫,却不曾深究说明方法何以是有效的,说明方法运用的实用考量和心理需求是怎样的关系,说明方法与表达目的之间的联系又如何。大单元教学,就是要在传统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让目标再往深处走一步,让文本学习的深度价值被学生感知、发现和内化。
无论是课程内容层面的六大学习任务群,还是目标要求层面的四大语文实践活动领域,实践中都离不开单篇文本作为载体、例子、用件、样本或者学习的对象。大单元教学追求大概念的发现和理解,以帮助学生获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从思维应用的角度来看,这就需要学生先从大量的事实和现象中提炼出观念性认知或原理来,再用一般性的认知和原理来指导对新的事实和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解决新问题的学科核心素养。用简明的“公式”来表达,就是借助文本学习和任务实施进行“归纳——演绎——迁移”。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单篇文本教学统一在大概念理解的目标追求之下,几篇文本和文本学习活动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现和理解大概念。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要促进学生发现和理解的大概念是“表达时做到详略得当,有利于突出表达意图,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无论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如何设计,学生都必须借助《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的阅读,从读者体验和作者意图两个视角,聚焦文本中详写的内容,发现详写内容是如何促使阅读体验和表达意图之间产生共鸣的。如果教与学都只在单篇文本上着力分辨详写内容和略写内容,就文论文体会详写的意图和价值,而不是将三篇文本联系起来,从事实和现象中发现和提炼一致的概念性理解和认知,学生的学习体验就会停留于碎片化,与结构化认知无缘。大单元教学把三篇文本视为一个整体,在学习中基于大概念发现和理解的需要有层次地建立联结,并与追求大概念理解的表达实践紧密关联,帮助学生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实现从“术”到“道”的理解进阶。
可以说,离开了单篇文本教学,大单元的学核心习目标追求就失去了基石。问题在于,教师必须明白,大单元教学中,单篇文本教学的组织有了新的样态,价值追求有了更加科学的定位。新的样态是怎样的,价值追求如何定位,我们将在本讲第二节具体阐述。
二、常规学习目标的落实离不开单篇文本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学习,尤其是小学语文学习,正是因为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性价值,决定了具体的大单元教学,不仅要落实重点学习目标,聚焦具体的大概念理解,还要落实诸如识字学词、练习写字、丰富积累、朗读体会等常规性学习目标。这些常规性学习目标的落实,都离不开单篇文本的教学。
第一学段很多单元的教学,识字学词、写字训练等就是重点学习目标,例如识字单元。这些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聚焦的学科大概念,也是有关识字写字的。随着学段的发展,以课文学习为载体的单元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单元的学习要聚焦的大概念大多是关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那么,识字学词、写字训练等常规性学习目标怎么落实呢?当然是借助单篇文本的学习。通常,学生在初读文本时,就要灵活运用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练习写字、丰富积累。
常规性学习目标主要借助学生自主学习来落实,有时也需要教师根据单元核心学习任务的需要,进行整体性设计。例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核心学习任务是“分享夏天的故事”,子任务二的板块一就是针对长该项目落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安排——
板块一:自主识字,熟读课文。(2课时)
一、运用学过的方法,确认生字条中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和不熟悉的字。
1.独立确认。
2.同桌互助确认。
二、读熟课文,识记生字。
1.一读,在课文中圈出不熟悉的字,读一读,想一想,记一记。
2.二读,把课文读流畅。先自己练读,再同桌相互展示(练习朗读《荷叶圆圆》《要下雨了》时,标记自然段序号)。
3.三读,选择自己想展示的一篇课文,读给大家听。
4.根据学生实际,有重点地检查、交流和巩固生字识记。
再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教师设计了下面的学习单,帮助学生在通读单元课文时,自主识字学词,整体把握内容——
常规学习目标的落实,既是大单元核心学习目标落实的基础性保障,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呼应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这些都决定了单篇文本在大单元教学中具有多维度的重要价值。
说明:不同的教材单元,需要理解的大概念和单元主题、板块内容等各不相同,与学生先有经验、学习兴趣、思维习惯等的联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单元内单篇文本在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就需要根据大概念理解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发挥其应有的目标价值。单篇课文在大单元中的组织形态有多种,具体参阅《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一书。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