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站在学习者个体素养发展需要的角度,还是站在民族和国家整体素质发展的角度,都应该追求一种既扎根于中华文化,又放眼世界文化,既立足于当下,同时放眼未来的母语教育。统编版教材在内容体系和目标系统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创新,但如何解读和创造性使用教材,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借助统编版教材落实到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中,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论述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基本依据制定总目标,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明线,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素养为暗线,呈现学段目标。而更大的开创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开发上,专门增加了“课程内容”板块。在课程内容的研制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学科内部有机结合的同时,积极借鉴先进的学科理念,整体定位上努力突出跨学科学习理念。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立足学生生活和成长需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为参考维度,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统筹安排课程内容。
语文学习任务群,顾名思义就是以任务为导向或驱动,将课程内容大致归属于不同领域或性质的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展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7个学习任务群,分别是“整本书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中,课程内容设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大致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均为暂定名称,以新修订课标颁布为准)等。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来说,“语文要素”和“学习任务群”是两个新的概念,大致来看,前者属于课程目标范畴,后者属于课程内容范畴。这两者到底会给语文教师带来什么样的新启示,会给语文教学实践带来什么样的新景象,目前还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两个新概念是否需要质疑暂且放在一边,如果不得不运用这两个新概念,还是得先对概念本身做一番建设性的思考和探究。个人以为,这几个“学习任务群”的提出,除了方便教师把握语文课程内容所指,也为教师自主开发教室课程提供了课程内容上的参考,同时,还为教师从课程内容角度来把握教材单元内容提供了思路。
那么,课程内容上几个学习任务群的划分,与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思路、“语文要素”为抓手的目标落实路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学习任务群让教师以更宽的视野看到语文要素的关联性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词“任务”,与统编版教材单元整体的学习任务,从根本上来讲是一致的,都是具体的课程目标导向的任务。将教材单元看作主题单元或者开发成具体的学习项目,它们就成为了具体学习任务群中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载体。
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的提炼和编织,使不同维度的语文学习要素具有了相对的系统化,让语文学习在时间上具有了目标的连贯性,在空间上具有了目标的多维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语文学习目标(尤其是本体性目标)循序渐进地落实。学习任务群中任务的实践性和对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的呼应,从课程内容角度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学生语文实践的真实性、体验性和学习意义的自主建构成为现实。例如,统编版教材中选文均为文学作品的单元有很多,这些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是阅读训练要素)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和序列性。但是,这些单元在教材中分散于不同的年段、年级和学期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将这些“不连贯”的学习整合成“连贯性”的学习体验,就成为一大难题。
语文要素有两百余个,而学习任务群只有几个。虽然不是所有的语文要素都简单地依凭某一个学习任务群(统编版教材具体单元从主题内容上看,有的同时属于两个甚至三个学习任务群),但必定在某一个或两个学习任务群中得到了目标落实的回应。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梳理,基本上看清楚哪些语文要素大致都是通过哪个学习任务群来落实具体学习目标的。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旨在通过相关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和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表现真善美的自然风景、世间万物、爱国情怀、亲情友情、人和人性、健康成长等主题,童话、儿歌、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多种样态的作品;口头和书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采用自己喜欢的样式尝试文学创作;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四五年级的统编版教材单元来看,属于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单元和单元语文要素如下表所列(表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元选文属于不同的文学类型,有写景散文、写人记事散文、诗歌、小说、童话等,从文体角度来看,同一文体的单元,语文要素的联系性很明显;而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它们都属于文学作品,都具有文学性,就能在言语思维和文学审美上,重新发现不同文体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例如,在写景散文单元中学习的阅读方法策略,就可以迁移到写人记事散文、小说、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的环境描写中,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表达意图和写作智慧。再如,诗歌中的意象把握和欣赏,是与借物抒情散文中的意象选择和运用是相通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无论是阅读欣赏的策略,还是言语思维的发展,还是文化的积淀,都会使得学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自如的融通迁移能力。
任务群 | 册序 | 单元 | 阅读训练要素 | 表达训练要素 |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 四上 | 第一单元 |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
第六单元 |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 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 |
四下 | 第一单元 |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
第三单元 |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 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
第四单元 | 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
第五单元 |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
第六单元 | 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 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
第七单元 |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 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
第八单元 |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
五上 | 第一单元 |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 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
第六单元 |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
第七单元 |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
五下 | 第一单元 |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
第二单元 |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 学习写读后感。 |
第四单元 |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
第五单元 |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 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
第七单元 |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 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
(表一)
二、学习任务群赋予了语文要素更丰富的学习目标和成长意义
使用统编版教材,如果教师只看到语文要素,在教学实践中就会仅仅围着语文要素做文章,把对学生具有丰富成长意义的母语学习,窄化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习目标得到落实的内容载体,每个学习任务群基本可以看作是具体学习内容领域的定位,但不是由语文要素所主导的课程内容定位。
学习任务群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赋予了语文学习更具体的、体验更鲜明的成长意义。学习任务群不仅加强了识字写字、日常会话、语言及文化积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与沟通、梳理探究、学会学习等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还能够让语言、思辨、审美、文化等各方面的素养得到了全面融合性的发展,并通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合作、反思等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教学要在日常生活交往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低年级,就可以围绕“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在统编版教材中,有“我上学了”“伙伴”“家人”等单元主题,教师从学习任务群的角度明晰了学业质量要求,再来审视和解读教材单元的语文要素,就会发现,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业目标相对来说局限于学科本体性目标。
再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为例(表二),来对比一下第三学段相关单元的语文要素与学习任务群的学业质量要求。
任务群学业质量要求 | 册序 | 单元 | 阅读训练要素 | 表达训练要素 |
独立阅读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取主要内容,用朗读、复述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能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主动与他人分享;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能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能发现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感受作品内容、形式上的不同表现,积极向他人推荐,并条理清晰地说明推荐的理由。在文学文化体验活动中涵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 五上 | 第一单元 |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 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
第六单元 |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
第七单元 |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
五下 | 第一单元 |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
第二单元 |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 学习写读后感。 |
第四单元 |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
第五单元 |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 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
第七单元 |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 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
六上 | 第一单元 |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
第四单元 |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 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
第五单元 |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
第八单元 |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
六下 | 第一单元 |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第二单元 | 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 学习写作品梗概。 |
第三单元 |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
(表二)
对比会发现,第三学段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对应的学业质量要求,更明确地突出了语文实践的价值和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建构自我感知的学习成长意义。
同样,学习任务群让教师在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学习任务群强调任务情境的学习意义,教师可以统编版教材单元人文主题为基础,以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为主线,进行学习任务的开发和设计。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舐犊之情”为主题,为了使学习更加贴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可以将主题情境调整为“我眼中的爸爸妈妈”或“爸爸妈妈的陪伴”,对文本进行补充和调整,对单元学习任务进行精心设计,将读写实践与学生生活紧密融合。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