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王逸秋
一、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日记”,这是统编教材中第一次让学生写日记。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写日记”,编者特意在第一部分编排了一篇以儿童口吻来写的例文。例文写了一个孩子掉牙的趣事,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牙不掉着急,“左摇右晃就是不掉”“忍不住有区别晃动它”等等。这些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很容易就让学生降低了对本单元习作的心理预估难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写作格式。
在第二部分,编者提出了三个问题。即: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日记里可以写些什么?
日记格式是怎样的?
这三个问题不是随意排列的。先让学生明白写日记的好处,让学生产生“记”的愿望,在有了意愿之后再讨论可以写什么。再者,写日记属于一种应用文体,和一般的文体格式不同,因此在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写”“写什么”之后,还要弄清楚格式。
“写日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习作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让他有机会去细致地观察生活,为第五单元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作准备。
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上述教材分析,笔者在将《蚯蚓日记》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写日记的快乐,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写日记和蚯蚓写日记的不同,从而总结出“写好”日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板块设计
板块一 师生互动,绘本开启
(一)绘本导入:
大家有没有读过《蚯蚓的日记》这边绘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本书都讲了什么吧?
(二)展示绘本,学生阅读。
板块二 共读绘本,写法指导
(一)读一读,找一找:
1、小蚯蚓的日记里都记录了哪些内容?
预设: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朋友在一起、在户外玩耍、梦想等
2、你觉得小蚯蚓是个什么样的小蚯蚓?为什么?
预设:
(1)有趣、可爱、幽默、充满幻想……
(2)留心观察生活
3、你觉得小蚯蚓为什么要写日记?
预设:
(1)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记录有趣的故事。
(3)写一写自己的朋友。
小结:记录自己的生活。
4、你觉得小蚯蚓写的这个日记好玩吗?为什么?
预设:
好玩,内容文字有趣,插图吸引人,补充了很多细节。
(二)写法指导:
如果不画插图,也能写得这么有趣吗?
方法:
1、留心观察生活。
2、确定要记录的内容,回忆画面。
3、细致地描述画面。
(三)发布挑战任务:
希望你像小蚯蚓一样:
1、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你的生活,
2、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
3、但不可以用插图。
(四)日记格式:注意要有日期,星期,天气。
板块三 习作赏析,明确标准
(一) 出示语段1:
预设:
星期四
今天早上,我和往常一样7:00起床,我看见妈妈给我做了米糕。洗漱完毕,我就开始吃。吃完了妈妈做的米糕。我赶快把书包背上,穿上鞋,妈妈送我到学校。
来到学校,我赶快把书都拿出来,快步进教室。到了教室连忙把作业都交了,马上拿出书来读。
真是一个忙碌的早上。
标准:格式规范,日记第一行要写上日期,星期,天气。
(二)出示语段2:
读一读手中的两篇日记,哪一篇更吸引你?
说说为什么?小组交流。
预设:
文章一: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天气阴
今天早上妈妈带我去姥姥家。到了姥姥家我就和弟弟玩,玩了乐高、小汽车还有飞机。大概过了两个小时,姥姥就喊我们吃饭了。
中午12点,我们就开始吃午饭了。姥姥做了排骨、鱼、还有鸡翅,都是我和弟弟爱吃的。
晚上六点我们在姥姥家吃了晚饭,然后就回家了。
文章二:重点突出。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天气阴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奶奶家,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傍晚,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客厅的大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美味的菜肴,有鸡翅,有烤鱼,有排骨,还有大家都很喜欢吃的饺子。看着这满桌子的菜,我和妹妹都要忍不住流口水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吃饭的时候,妹妹还背了最近新学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家听了都给她鼓掌,不仅如此,她还用她的小胖手指了指窗外,说:“现在正是‘窗外明月光’。”她一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美好的周末,全家人聚在一起,真幸福!
文章三:
2023年9月5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中午吃完饭,我来到小操场。我爬到了梯子上,转头一看,啊!柿子树上的果实成熟了!
我越看越想吃,看得我直流口水。只见树上接了一个个橙红色的小柿子,就像一个个小灯笼,让人感觉很喜庆。它的叶子也比较圆润,不像枫叶五指形,也不像桑叶锯齿形。
放学后,我发现我们小区里也有一棵柿子树,于是我和妈妈也谈论起了柿子树,妈妈说:“柿子真正成熟的时候,叶子也会变红。”
我盼望着柿子能快点成熟,因为老师说,等柿子成熟了,我们也可以亲自去摘柿子了。
通过对比明确标准
标准1:抓住重点来写。
标准2:通过细致地描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怎么细致地描写呢?
可以将自己或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描述出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文章二)。
可以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甚至尝到的细致地描述出来,让人有画面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文章三)。
标准:
(四) 明确评价标准:
习作评价标准
1、 我能格式规范,日记第一行写上日期,星期,天气。
2、我能抓住重点来写。
3、我能通过细致地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块四:组内交流 佳篇分享
1、 组内交换作品,组员依据评价标准打星。
2、 获得三星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板块五:修改习作,完成作品
1、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2、在习作纸上用钢笔誊抄自己的习作,完成后的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展板上展览。
教学反思:
在这一次的习作教学当中,我结合了《蚯蚓的日记》这个绘本。为什么要用这个引入呢?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首先,绘本故事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写日记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或许不是一件让他们觉得很有趣且很容易坚持下来的事情,而《蚯蚓的日记》这个绘本讲述的就是小蚯蚓所记录的日记,让他们看到小蚯蚓记录的日记内容,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日记就是在记录生活,它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自己能坚持下来,会很有意义,也许自己也能出一本书呢!
其次,通过对比,让学生运用图像化的方法写日记。在正式的教学当中,孩子们对这个绘本内容非常感兴趣,每一页的小蚯蚓日记都能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读下去。读完后,我和孩子们就“蚯蚓日记”好不好玩,为什么好玩,展开了一系列对话。
教师:“你觉得这个‘蚯蚓日记’好玩吗?”
学生:“好玩!”
教师:“那为什么好玩呢?”
学生:“因为这个小蚯蚓记录的日记内容很有趣,很幽默。”
教师:“除了文字呢?那如果我将小蚯蚓的这本日记中的插图都删去可以吗?”
学生:“哦!不可以!插图也很有意思。比如小蚯蚓说他姐姐的脸和屁股一样,他的妈妈批评了他,可是文字并没有说,我是通过插图看出来的。”
教师:“看来插图帮助小蚯蚓补充了很多细节,那如果让你来写日记,但不能画插图,你也能将日记写的这么有趣吗?你会运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我可以在脑子里回忆当时的画面,然后再将画面细致地描绘出来。”
学生:“如果实在不会描述,也可以现将画面画出来。画完再来写。”
在这个环节当中,孩子们意识到了画面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如果想要写好日记可以借助图像化的方式,先将自己要记录的事情像看照片一样从脑海中过一遍,找到最合适的那个图像,再用文字细致地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学生在一二年级大多是“看图写话”,因此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在文字表达上可能还停留在需要借助图画来“写话”,这时候就要给到学生一个画面,而这个画面又不能直接给每个人,因此这个阶段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图像化这个媒介去进行文字表达或许对他们的会有更大的帮助。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