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的《爬山虎的脚》解读及学习活动设计

2024/1/10 17:23:17  阅读:105 发布者:

/  杨瑞霞

一、 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持续理解的大概念是——

连续观察可以丰富关于周围事物的写作素材,有助于把事物特点写清楚。

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出版班级大自然笔记系列”。

在子任务二“跟着名家学观察和表达”里,这样定位单元课文的学习:

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和欣赏名家名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名家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激发观察兴趣。学习《古诗三首》,结合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知诗文中所描述的景,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方法和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学习《爬山虎的脚》的观察方式和经典表达,通过详细阐述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体现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学习《蟋蟀的住宅》,通过描写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住宅的修建过程两方面,来体现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包括图文结合、做表格等。

那么,怎么用好《爬山虎的脚》呢?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语言准确生动,结构紧凑清晰的好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课文开篇直奔主题,清晰明了地点明了爬山虎的生长特征和生活习性。“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透过“满是”,眼前浮现的是大片大片的、密密层层的爬山虎,不仅学校里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从“占了一大片”的生动描述中,也能感受到爬山虎的肆意生长,不仅如此,从“北边墙”和“西墙”两个方位词可以判断,爬山虎是一种喜阴的植物,你瞧,叶圣陶先生用简单平实的文字,将他平日里最常见的爬山虎旺盛的生命力、喜阴的特点以及生长的区域介绍的清清楚楚。

爬山虎最惹人眼的是它的叶子,这一点儿叶圣陶先生也很认同,所以课文接下来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如果作者不提,我还真没有注意过爬山虎叶子刚长出来的颜色,可能是因为爬山虎叶子的生长速度很快,“不几天”叶子就长大了,不注意观察的人根本来不及发现。但是,长大了的叶子就格外“引人注意”了,那些叶子“叶尖一顺儿朝下”,这说明爬山虎的叶子排列得很整齐,很有规则,“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如果你见过爬山虎爬满墙的样子,你就会无比赞同叶圣陶先生对于“铺得均匀”的准确描述了。“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饱含水分的叶子,看起来格外鲜亮,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也给人视觉上的享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为什么作者在表达爬山虎动态美时要小心翼翼地用“漾起波纹”,而不用“荡起波浪”呢?课文随后便告诉了我们缘由,因为爬山虎有脚啊。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有“脚”这件事,起初作者也没有注意,因为好奇爬山虎怎么爬,所以作者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先生从生长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首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其次,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接着说了它的颜色,细丝的颜色和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如此精确凝练的表达,既不拖沓,也不冗杂,每句话都精准传神,这既归功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又依赖于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叶圣陶先生准确生动的写法,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凸显的表达能力,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尝试从几个角度具体描述一种事物。

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呢?作者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具体写了爬山虎“爬”的过程:“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芽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读到这里,不禁感叹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爬满墙的密密层层的爬山虎,居然是依靠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完成的,细丝与嫩茎相互助力,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枝状的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像吸盘一样,巴着墙,从“触”和“巴”两个连贯动词中能感受到爬山虎顽强的生命力,细丝一触着就巴住,不放过任何生存机会,令人肃然起敬,当然,嫩茎也明白这次机会的重要性,只要细丝拉自己一把,它就紧贴在墙上,生怕给细丝增添一丁点儿负担,它们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平时我们不常说,我们多用“一步一步”,那叶圣陶先生为什么不用“一步一步”,而是用“一脚一脚”呢?个人感觉“一步一步”读起来更轻松,似乎担不起爬山虎的脚在垂直平滑墙面上所付出的努力,你看,叶圣陶先生用词是多么讲究啊!“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这句话与“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勾连读者的生活经验,让爬山虎的脚的整体形态深深地烙印在读者心中。

课文的最后写了爬山虎的脚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一种是触着墙,“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或许,正是因为爬山虎经历了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它更加珍惜自己“一脚一脚”走出的生命痕迹,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呈现出死亡的灰色,仍然不轻易向命运妥协,牢牢地巴着墙,这顽强的生命力真令人钦佩啊!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课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认识“均、柄、蜗、萎”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曲”,通过观察比较,学写“虎、曹、占”等13个生字;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背诵或摘抄积累表达准确生动的句子。

2. 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解准确生动的表达与作者观察之间的联系,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3. 对照课文,评价自己的观察日记,并进行修改。

二、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唤醒经验,激趣导入。

1) 出示爬山虎

,观察

,认识事物,勾连生活经验。

提示:教师出示爬山虎

,引导学生观察

,思考这种植物叫什么?自己在哪里见过这种植物?

2) 板书:爬山虎,重点指导“虎”的写法。

3)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爬山虎的脚》(补齐板书:的脚),这篇课文是写《荷花》的作者叶圣陶爷爷写的,而且是专门为小朋友写的一篇观察作文。

2. 自读课文,检查反馈。

1)自读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有哪些发现?试着用一两个词语将发现总结在相应段落之前。

2)检查朗读,评价反馈。

导语:课文中有两处比较难读的句子(出示PPT),我找几个同学读一下,看看是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①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②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提示:正音“茎、柄”,理解“叶柄、均匀、重叠、空隙”,指导书写“顺、均、叠、隙、茎、柄、嫩”。

. 思考交流,整体感知。

导语:通过刚才检查,能够看出大家对于朗读这篇课文都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现在请你想一想,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有哪些发现?试着用一两个词语简单概括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段落结构: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第三至五自然段);在写“脚”的时候,主要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攀爬过程以及脚与墙的关系。(板书:生长位置、叶子、脚)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识字学词和朗读的任务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识字学词方面教师只需要重点指导易错字音、难理解词语,朗读方面可挑选包含生字多的长句子,以点带面,了解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块二 品词析句,落实要素

1. 细读课文,感受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导语:叶圣陶爷爷这篇观察作文中,他观察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的叶子以及爬山虎的脚,请你再仔细读读叶圣陶爷爷写“爬山虎的脚”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发现?请你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一会儿找同学交流。

提示:

1) 在交流“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时——

①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②通过互文对照(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出细丝,细丝和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通过朗读原文语句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③通过图文对照,借助朗读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④借助

,尝试背诵。

2) 在交流“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时——

①引导学生圈出攀爬过程中的动词(触、巴、拉、贴)

②同学合作,一边读一边演出“触、巴、拉、贴”的不同力度。

③观看“爬山虎生长”视频,借助旁白朗读感受表达的准确和生动。

④思考:“一脚一脚”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

2. 交流讨论,思考这样表达与观察之间的联系。

1)讨论:作者能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写得如此清楚、生动,需要做些什么。

2)再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信息,圈出来,和同学交流。

提示:在引导学生感受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作者要怎样观察才能有助于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否细致观察了就肯定能表达得准确生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以文中具体语句为例领悟准确生动表达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

【设计意图:通过互文对照、动作模仿、词语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借助朗读、对比、替换等策略,在具体语境中感受语言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如此表达与观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准确的表达正源于持续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持续细致观察的好习惯,落实单元学习目标。】

板块三  迁移运用  修改日记

1.想一想,《爬山虎的脚》为自己写出精彩的观察日记带来了哪些启示。

2.拿出自己的观察日记,对照启示,梳理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和在后面的观察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修改自己的日记。

4.交流自己做了哪些修改,为什么。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