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曹冲称象》听课思考

2024/1/10 17:20:28  阅读:83 发布者:

听了培新小学的公开课《曹冲称象》。这一课包含在“童年生活分享会”的大单元主题之下,通过曹冲称象的智慧故事训练复述能力、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引出自己童年中解决问题的有趣故事。

课程的前部分铺垫很顺畅,学生熟读课文,提炼出曹冲称象的方法,并且借助“水、象、船、石头、秤杆”等贴图,让学生形象地还原出了称象的场景,以场景为抓手进行复述,学生基于贴画的变化,对称象的过程把握得十分清晰,复述得十分准确,这就完成了本课的基本任务。

后续,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曹冲的称象方法和别人的比,好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措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稍显抽象,现场经过了多轮回答才有学生点出了用石头代替大象的机智之处。“好”的方面有很多,老师可以先抛出更加具体的方向进行引导,比如“为什么能更快称出重量?”,“为什么能更准确地称出重量?”接下来再问,曹冲的方法还有什么优点?

在进入最后的复述环节之前,老师通过让学生关注“曹冲七岁”这一信息并重点朗读,引导孩子建立“童年”这一分享场景,然后将整个复述变为一场童年智慧故事的分享会。就是这一环节让我持保留意见:

引入童年场景无可厚非,但是老师在让学生一遍一遍朗读“曹冲才七岁”,重点强调“才”,引导学生体会曹冲的聪明体现在“年龄小”上,却让学生逐渐忽略真正体现一个人智慧的素质——善观察、勤思考、懂变通。哪怕曹冲是个八十岁的老人,若能想出这个办法,那也是聪明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能够逐渐发现,聪明并不是天赋,而是日益训练养成的习惯,日渐积累得来的经验,观察思考和变通,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若老师一味强调曹冲的聪明从年龄小上面体现,那么已经过了七岁的学生如果尚未做出机智之事,是否就会觉得自己并不聪明,从而放弃去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或者如果一个学生七岁之时也像曹冲一样做出过机智之举,是否会认定自己天赋异禀,不需要再去付出更多努力,而后落得伤仲永的下场呢?

或许这一环节有更好的引导模式,比如提炼出体现曹冲观察和思考的描写,整理他思考的思路,再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这样通过观察和思考想到办法的经历,然后再分享自己的故事。因为学生现在正值童年,在他们看来,曹冲就是他们的同龄人罢了,并不觉得他年龄小,就像我们也不觉得同龄的同事年轻一样。所以忽略曹冲的年龄也无妨,他当着更加有声望的众人大胆表达的勇气倒是更值得强调的,那么在朗读曹冲的办法时,就要更加自信洪亮,让学生从中体会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