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中KUD目标:以六上第六单元为例

2024/1/10 16:38:14  阅读:228 发布者:

注:选自《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

大单元整体教学解读时通过四个步骤,理清楚单元“为什么”,也就是让单元学习目标和价值被发现,在教师的理解中清晰起来。要进一步澄清单元学习目标,并体现出不同层次和维度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确定合适的评价证据,为学习过程和体验的设计导航和奠基,就要对学习目标做进一步的梳理和表述。

多年来,小学语文学习目标的表述,无论是单元的,还是课时的,通常都分三个维度或层次,一是常规性目标,如字词学习、积累和朗读等;二是读写重点目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一课一得”目标;三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这种梳理和表述方式的优点是从教者角度感觉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符合以往课程标准的目标维度,缺点是学习者并不能从目标表述中弄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关注哪些学习内容和应该做些什么、做成什么。久而久之,这种目标表述还会催生理解和行动上的惰性,因为教师不用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就能套用手头现成资料,轻轻松松“制定”出单元或课时学习目标——结果,教学实施时,往往很多设计和活动并非来自目标导向和为目标落实服务的。

一个单元的学习,要促成学生的概念性深度理解,不仅应该让学生对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形成结构化理解,还应该帮助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技能形成结构化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目标梳理和表述时,要考虑到尽可能体现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内部的关联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实践证明,KUD目标表述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什么是KUD目标呢?《十大教学模式》([]托马斯·H·埃斯蒂斯、苏珊·L·明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对KUD目标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阐释。“教学目标可以用如下方式表述:学生将会知道(now)什么、理解(understand)什么、能够做(do)什么,统称为KUD目标。该模式是课程、教学和评估做出决策的基础。用该方法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确保教学目标、教学评估、教学策略的一致性。我们能够清晰评估教学是否明确符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单元或课程教学划定了明确的界限。这意味着,教学目标确定了课堂中应该发生什么。教学目标列表,同样为后续的教学与评估提供了一种预览,这两项工作的内容直接紧扣教学目标,这种课程教学方法叫作‘逆向教学设计’(backward design,Wiggins&Mc-Tighe,2005)。逆向教学设计,帮助我们以结果为导向,开始思考教学,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的细节,即我们希望完成所有教学步骤后学生将会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十大教学模式》30-31页)书中用一个示意图展示了学习目标的三种不同形式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以统编版教材一个单元的KUD目标梳理为例,对KUD目标的特点做进一步探讨。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要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表达训练要素是“学写倡议书”。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属四种文体。《古诗三首》是古诗,《只有一个地球》是论说文,《青山不老》是叙事写人的散文,《三黑与土地》是现代诗。

学生将知道(K):

1.大地是人类的家园。

2.关键句的判断和价值——可以概括表达主要意思和观点。

3.倡议书是一种通过表达团体或个人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行动的应用文体;一份好的倡议书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

学生将理解(U):

1.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明确清晰、有理有据的观点表达,才有说服力。

学生将能够(D):

1.结合课文阅读和思考,分享自己对人与大地、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抓住关键句,把握并准确表述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3.说出文章是怎样逐层推进,一步步得出最后结论的。

4.写一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保护环境倡议书,表达观点时灵活运用关键句。

KUD目标中,聚焦的是单元重点读写目标(也关注了人文目标),同时揭示了单元学习体验设计和评估的重点。在K中,“一份好的倡议书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是一个元认知知识。学生拥有了这一元认知知识,对“明确清晰、有理有据的观点表达,才有说服力”所表达的观念就能理解得更透彻,这样也就能促进学生努力写出一份“好”倡议书。“关键句”的“知道”“理解”和“能够做”,以“观点”表达和理解为凝聚点,将三种目标形式进行有层次有逻辑地关联,确保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运用在读写实践中促成对相关观念的理解。

对照可以发现,KUD目标中的三种目标形式,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学习目标在三个层次上(知识、技能和理解)的分解和表述,“三位一体”,为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评估明确了标准和依据,为课堂上应该发生什么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预设,为单元各板块学习内容如何选择、定位和运用给出了指引。

大家熟悉的“三维”目标表述与KUD目标又怎样的区别呢?同样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维”目标的表述如下:

1.通过阅读反映人与大地关系的主题诗文,感受人与大地的相互依存,激发保护环境、珍爱地球的思想情感。

2.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了解倡议书的格式,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撰写一份倡议书。

这里的第2和第3条目标,是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第2条是方法技能目标,第3条中的“了解”是知识目标,“撰写一份倡议书”是“产品”目标,技能目标是隐含着的——如果不加以揭示,便是缺位的。而且,这两条目标都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运用为终点的,与追求理解没有什么关系,更谈不上追求深度理解。目标的达成,几乎仅仅是为了服务于这一单元学习本身,而不是通过单元学习获得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促成迁移能力的形成。从评估角度来看,这样的目标表述,让评估的标准模糊不清,评估很难找到立足点,教学评一体化就失去的基本保障。

同样是“关键句”这一概念,在KUD目标中,它通过“学生将知道”(K)明确了相关概念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学习的目标要求,并在“学生将理解”(U)中,以“明确清晰”来呼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在“学生将能够”(D)中,通过学习成果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迁移,同时又可以在迁移运用中促进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而在传统的“三维”目标中,是找不到这种层次性的——它不能描述理解是如何通过有层次的学习体验达成的。“倡议书”这一概念,在“KUD”目标中,也可以看出“知道——理解——迁移——理解”的层次性,而在传统“三维”目标中,就只涉及了程序性知识和“产品”目标。

正如林恩·埃里克森(美国)在《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所指出的:“我们建议使用KUD替代传统课程框架中的目标,因为KUD就是目标。它比传统目标更清晰、更明确,区分了知识、理念和技能,给教师提供了深入思考教学设计的信息。”

如何梳理KUD目标,请参阅《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