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概念与KUD目标在情境任务设计中的运用思路——以二上第五单元为例 | 张梦乔

2024/1/10 16:36:28  阅读:203 发布者:

大概念与KUD目标在任务情境设计中的运用思路

——以二上第五单元为例

张梦乔

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大概念给我们定位了深度理解的核心目标,但是目标的具体落实,要通过核心任务以及分解出的子任务以及任务整合的“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核心任务与子任务的设计在我的理解中是一个将目标情境化的过程,也就是设计出一个能够从头到尾体验目标实现、问题解决过程的情境,还原大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衍生的样态。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告诉我们“一个单元的学习,要促成学生的概念性深度理解,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目标梳理和表述时,考虑到尽可能体现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内部的关联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能够落实以上要求的目标模式,是符合人类从认知到实践再到理解这个一贯过程的KUD目标。

KUD目标模式从学生将知道(K)、将理解(U)、将能够做什么(D)这三个递进层次确定的目标,为任务情境的设置描绘出了基本路径,甚至画出了分镜头;层次分明的目标表述也为子任务的拆解点提供了依据,能够使任务设置与目标设置进行细化的贴合。

 那么怎样的任务情境设计,才能同时满足“指向大概念深度理解、符合KUD的目标路径、实现向现实生活迁移”这三点,并串联起三者之间从上至下的逻辑顺序呢?

结合已有的大单元设计体验和近期教研体会,我认为可以把任务情境的设定看作一个围绕需要深入理解的大概念进行任务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在过程中,根据KUD目标来设置任务的进度,根据生活经历来采撷任务素材。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初设情境时,需要抓住大概念中中可以外显的关键词,看生活中哪些场景能够和这些关键词相联结。比如:二上第五单元需要深度理解的大概念为“故事传达道理,阅读理解后可以迁移于不同的情境。”其中“故事、道理、生活”是可以外显的关键词,联系起来就让我们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给我们讲故事,说道理的场景,狼来了、司马光砸缸等等。于是初定情境就可以是“回忆爷爷奶奶给你讲过的故事和其中的道理”。

在情境的进一步明确时,我们可以借助大概念中的非显化部分,调整初定任务情境,设置落实方向。“故事传达道理,阅读理解后可以迁移于不同的情境。”这一大概念的非显化部分是“传达、阅读理解”这两个行为,和刚才的“爷爷奶奶讲的故事”相结合,学生一方面需要理解这些故事,一方面需要传达这些故事,这和爷爷奶奶做的事多么相似啊!于是,我们可以把任务情境设置为“给未来的孙子孙女讲故事”。

如果想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必然要理解包括课文在内的文本内容,提炼出其中的道理总结给未来的孙辈,也必然要能够运用不同的表达语气来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吸引未来孙子孙女的注意力。以“做一次爷爷奶奶”为动力,任务完成起来新鲜有趣且明确,更可以引入戏剧表演、交换倾听等多元模式。

任务与目标的贴合过程,继续以二上第五单元举例——本单元的KUD目标为:

K(学生将知道)1.故事当中往往蕴含着道理。2.不同语气和手法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此目标对应的子任务就是回忆和分享自己的爷爷奶奶给自己讲故事的场景,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或者现场模仿的方式进行绘声绘色的还原——学生在这里进入情境;

U(学生将理解)故事中的道理能够被总结出来,适用于更多的情境。此目标对应的子任务是学习分析课文和拓展故事,总结出其中的道理,并想象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讲给自己的孙子或孙女听——学生在这里积累素材;

D(学生将能做)1.用合适的语气表达角色和自己不同的意图。2.归纳出故事中的道理,积极联想,尝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此目标对应的是和同学结成祖孙对子,互为祖孙,找一个舒适的地方给对方讲述包含着道理的故事,语重心长地教给对方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可以录制视频,可以现场表演——学生在这里完成最终任务,通过身份互换获得传递道理的使命感,通过亲身讲述感受表达的效果、加深对道理的理解,建立道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结。

以上便是依据大概念,借助显化部分初定任务、借助非显化部分明确任务,借助KUD目标划分子任务的整个思路呈现。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