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设计这么用心,为什么不能拥有一节好课? | 亓顺芳

2024/1/10 16:34:18  阅读:75 发布者:

1

近来磨了一节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四季》。最初选这篇课文来上,就是觉得这首诗里面充满了童趣,结构化的语言,非常有利于孩子们学习表达。学了许久的拼音,太期待和孩子们有一场诗的邂逅了。

因为是自己喜欢的诗,所以从写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整个人都是很兴奋的状态。教学设计写好后,我对自己很满意,觉得自己目标把握应该还是很清晰的,环节也紧紧相扣,而且比较简约。当然,为了不让自己感觉过于良好,我找了竹平老师来把脉。竹平老师在里面提了很少的建议。这更增加了我的信心。

我写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了三个板块:板块一,汉字书写,导入课题;板块二,入情入境,品读诗歌;板块三,自主创编,建体验馆。目标定位在朗读和仿照课文创编上。第一板块,主要从田鼠阿佛的情境入手,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四”字的书写。第二板块,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第三板块,主要指导学生仿照诗人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带着这样的设计,试课前的一晚,对照着做好的PPT,我自己过了一遍,觉得非常有把握,于是,很踏实的睡了。

但是,第二天,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就有点蒙住了,一群热情似火的儿童围着我叽叽喳喳,组织他们回到座位后,他们仍旧在兴奋的状态里。这与我们班孩子完全是两种气质类型的孩子,仅仅带着设计就来上课的我,不曾想过去备一备学生。于是,上来的第一个环节,写“四”字,就有点难为住我了,因为努力引导的我,得到的是与预想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好在最后他们终于写完了“四”字。课堂到此,不曾进入过“四季”的氛围当中,我们只是干巴巴地写了一个汉字,别说孩子,老师也还尚在门外。但为了进入课题,我就生硬地说:“大家写好了‘四’字,那就让我们跟着薛卫民爷爷一起进入《四季》吧。”之后,老师进行了范读,然后让学生开始一小节一小节的朗读诗歌。朗读中,有很多的指导,例如“尖尖”要轻轻地读,“夏天“应该是开心地,“谷穗弯弯”是因为丰收了,带着丰收的喜悦,同时“鞠着躬”又展现了谷穗的谦逊有礼,所以要有礼貌地读“我是秋天”……等等。这一轮指导下来的结果是,课堂越来越散,老师为了控制住课堂要不断地喊口令组织纪律,整个课堂的美感越来越少,四季的诗意开始一点点斑驳,教室里本来有一些春光,到了冬天这一小节,也已经变成了懒散的课堂,哪里还有四季的美景。因为孩子们是为了让我试课匆匆开始单元开启和《四季》学习的,所以他们事前并没有很好地收集四季的代表物事物,所以创编前,在补充事物的环节,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留给课堂创编表达的时间当然也就所剩无几。一堂课下来,原本带着满脑子诗意和信心的我,出了一身的汗,颓然如秋季凋零的花。

教学设计离课堂有多远,第一次试课后,我决定那是千山万水的距离。造成这千山万水距离的是,教师心中儿童观念的缺失,学生本位的缺乏,对一年级学生的不了解。我心里满满的都是自己规划好的,自我满意的教学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样子。

竹平老师在评课时,说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带他们进入角色情境,教师要放下设计,让自己融入孩子,不能一直跳进跳出地去指导学生,应该在有情有趣的朗读里去带动他们。于是,竹平老师给我们示范了如何从四字的书写过渡到《四季》朗读,如何打造季节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朗读,角色自居,读出感情。听完,我理解,为什么我觉得满意的教学设计却上出的是出乎意料的结果了。因为,我没有弄懂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这千山万水中——我与学生的距离,是最远的距离。

2

于是,同样的教学设计,我改动了情境和自己的语言姿态,又进行了课堂尝试,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但是,我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感觉自己在课堂里轻盈自在了很多,孩子们也更好地走进了诗的情境中。

在从课题导入到“四”字书写时,我用了这样的过渡语“今天,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融汇了你们所说的四季美景,满身都是诗情画意的四季的四字”。在指导孩子书写时,不仅仅强调坐姿,而是轻轻地引导“四字写好了,你能想到刚才你们分享的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哦,所以一定要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写”。在评价孩子书写时,评价语是“这个同学写的字太漂亮了,他的心中一定拥有四季的美景”。等评价完了汉字,转入课文朗读时,过渡语是“大家都一笔一划写好了四字,春夏秋冬这四季都要感谢你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由他们组成的《四季》,跟着薛卫民爷爷开启我们的四季体验吧。”其实四字的指导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但这样的语境,却让学生一直沉浸在四季之中,不曾走出情境,而不是将写字这项活动,干巴巴地割裂在课堂氛围之外。

指导朗读时,由指导学生方法为先变成引入情境为先,先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例如,在指导春天一小节时,先创造情境“春天来了,太阳暖暖的照着,春风轻轻吹着,花儿们开了,我们闻到阵阵花香,小草发芽了,你们看——草芽尖尖”,然后,让学生去朗读。进而让学生角色代入,“伴着暖融融的春日,甜甜的春雨,春天万物复苏了,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们,你们遇见了谁?”让学生代入情境,从而体味心情。因为已经深秋,很多学生对夏的感受已经比较模糊,对于夏的物象也一知半解,于是走入夏天前,先通过语境的创设让孩子们走近夏天。“哇,孩子们,夏天的太阳好——热呀,你想吃一个冰冰凉凉的(冰激凌)(西瓜),走在路上我们听到了知了知了的叫声,(出示夏天的景物图),这么热的天让我们一起去池塘边吧。池塘里满满的夏日美景,我们看到了——”别看是简单的语境,很多时候比我们生硬地说请小青蛙们读出开心的语气,读出热情的语气,更有引导力。

朗读要指导,但是,也要给学生自我尝试的机会,所以在竹平老师的建议下,秋冬两小节的朗读,我们就放手给了学生,但是他们的呈现效果并不比我一句句的指导来得差,他们可以读出谷穗的谦逊有礼,也能读出雪人的可爱骄傲,因为他们开始在情境中觉得自己就是鞠着躬的谷穗,挺着大肚子的雪人。朗读有法可循,但是没有个性化情感体验的朗读是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而方法的引导,在低年级时要更多地隐藏在情境和角色体验之中,隐藏在老师的范读当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习得朗读之法。而字字句句的讲解和体会,反倒会破坏了这种体验,使得朗读背道而驰。

3

再说创编,第一次设计中,每一小节,我都安排了创编,生怕作者的哪个写法没有传达给学生,但是整体下效果不佳,一是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学生在自己创编喜欢的季节时没有了时间;二是学生在创编时,大部分人仍旧用的是第一二小节的格式,似乎后面的引导都是在白费时间。竹平老师的一句话打破了我的耿耿于怀,他说,之所以让学生每个结构都学,是因为你不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按照一二小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欢的季节为什么不行呢?他们仅仅是刚刚学完拼音的一年级小学生,我们不能期待值太高。另一方面,竹平老师建议我将仿写的环节,融入朗读的情境中,这样才不会打破学生朗读体验。

于是,在后面的课堂中,我只设计了一、三小节的仿写,并且将他们融入到朗读情境中。例如,在读完第一小节后,我引导到“春天里,除了有草芽尖尖,还有——”,然后出示桃花与蜜蜂的

,柳树与燕子的

,因为孩子在诗的情境中,并不需要强调根据诗人的话来说一说,他们就能自然地朗读出自己创编的诗句“桃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此时,老师还可以顺势补充“桃花艳艳”,学生会朗读出“桃花艳艳,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就这样在创编和朗读中,学生完成了春的体验。

课堂最后学生的自由创编,比第一节课时流畅了很多,所有上课的同学课后都给了我一首季节小诗,这应该算是对这堂课的印证吧。

 

 

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老师和学生的状态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是因为我开始俯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去学习,而不是以教者的姿态去讲授了。竹平老师说:“走进课堂前,忘记自己的教学设计,全身心的和学生在一起,就像张三丰练太极时,全部忘记之前所学的招式,才能达到另一个境界一样。”虽然,这节课离竹平老师期望的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但这次磨课我也清楚地感受到被教学设计支配,和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去聆听和亲近学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带来的完全不同的课堂体验。

结语——

教学设计离课堂有多远,也许是千山万水,也许是亲密无间,就看教者心里住着怎样的学生观走进课堂。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的千山万水间,隔着的不仅仅是专业的设计,更多的是对儿童的理解,读懂儿童这本书,尚是路漫漫,希望我们越来越懂,方才不负“教师”二字。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