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金色的草地》如何助力“观察”与“表达” | 孙静

2024/1/10 16:31:02  阅读:59 发布者:

一、深度解读文本,抓住文本的重要特点,让文本发挥更重要的价值,为习作服务

习作单元的课文是专门指向习作的,不用在理解内容上过多要求,而应针对习作要求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分析文本不用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地学习。

《金色的草地》中,再熟悉不过的草地,经过作者的留心观察,发现了奇妙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所以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了解变化。而在解决重要内容前,学生通常需要从整体上了解整篇文章。因此,在设计时,我用“为什么说这是可爱的草地?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个理由?”这个问题作为引导,给学生留出读课文的时间,接着学生就可以简单地说一说理由,用朗读的方式或总结的方式都可以,加快课堂节奏,而不用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或齐读,尤其是第一、二自然段,与本课的学习目标联系不是很紧密,可以简单处理,重点放在第3自然段了解草地的变化及原因,发现这些变化是源于作者的仔细观察,因为他的仔细观察,他才发现了身边的美,体验了不一样的快乐。

二、学习的引导问题应紧扣学习目标,简单清楚,又有一定的思维挑战

在竹平老师的帮助下,本课的主要问题“哪个理由是作者观察所得?”紧扣单元和本课的学习目标,聚焦观察。当这个问题抛出时,学生发出了“嗯?”的疑问,说明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这时他们就更加关注文本信息,学习文中的观察方式。

但在引导时,我的一些问题也出现了表述不清楚的情况,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比如其中一个环节,有一天,作者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他开始仔细观察,知道了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张开、合拢。在问题引导时,我问到:当你和作者一起观察时又有什么发现,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观察草地的变化,探究原因(蒲公英的张开、合拢),但孩子从草地的颜色变化开始说起,草地的变化和蒲公英的变化对学社来说都是发现,如果老师的问题不够准确清楚,学生理解上就会有问题。

三、合适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必然给学生的学习与文本和日常生活之间搭建桥梁

学习情境创设的巧妙才能把学生带入其中。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想象跟着作者一起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结合生活,想象开满蒲公英的画面,但学生更乐意去直接寻找信息,并没有完全进入情境中去想象画面。

四、在利用好习作课文外,巧妙地借用不同的文本、

等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丰富认知,获得更多的写作启示

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习作与阅读之间的壁垒,让阅读课堂有“练武之地”,让习作过程有“他山之石”支撑。紧扣目标,我们可以引入课外文本作为补充资源。

在课堂的最后一部分,联结学生的生活,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有变化的美好事物,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打开习作的资源密码。除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些什么,作用在哪里?在原有设计中,我给了学生更多植物的

、视频,比如含羞草、牵牛花的变化,除了植物,动物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猫随着光线的强弱,眼睛会变大变小,蜗牛的伸缩变化,同时考虑到金色的草地是关于植物的变化,因此我选择了郑晓东的《蜗牛》,作为动物篇的文字拓展。和老师讨论后,从合理使用教材的角度出发,在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中,《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很有特色,竹平老师在讲《搭船的鸟》时,拓展了多篇阅读文本,包括《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利用视觉、触觉和味觉等不同的感官进行了创作,丰富了学生的观察方式。但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特点是写到了杨梅的变化,它的刺由硬变软,果实的颜色从淡红到深红再到发黑,味道由未熟时的酸变为熟时的甜,这些都在描述着杨梅的变化,与《金色的草地》的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不是也可以在文本拓展时被选用呢?

第一次执教习作单元,对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设计,单篇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尝试,让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解新知,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比如《搭船的鸟》的观察方式在这节课的练笔中运用起来。但如何解读、利用文本以及如何借助更多的相关文本丰富学生的认知还是我的薄弱点,需要继续努力。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