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单篇文本在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4/1/10 16:30:03  阅读:108 发布者:

注:本文最早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3年第6期,编入2023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出版的专著《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一书。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2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属于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一种教学实践方式,单篇文本教学在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单篇文本的学习,常规学习目标的落实更离不开单篇文本的学习。

不同的教材单元,需要理解的大概念和单元主题、板块内容等各不相同,与学生先有经验、学习兴趣、思维习惯等的联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单元内单篇文本在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就需要根据大概念理解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发挥其应有的目标价值。

一、并列式

大单元教学时,单元内的几篇文本在促进学生发现和理解大概念上,主要是以多个相同的事实或现象作为归纳的依据,帮助学生用归纳思维的方式,从个别到一般,发现规律,揭示“原理”。在设计学习活动和体验时,这几个文本次序不分先后主次,可以看做并列关系。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动物朋友”主题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文本。这个单元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要促进学生发现和理解的大概念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的情感蕴含在构思和语言中”。对于大概念的理解而言,这三篇文本所承担的“职责”是一致的,先学哪一篇后学哪一篇,并不影响学生建构结构化的学习体验和认知。

这个教材单元的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寻找我们的‘班宠’”,任务成果是学生撰写自己动物朋友的作品和班级作品集——学生运用从文本阅读中领会的表达方法,发现和理解单元大概念,迁移理解,运用方法,撰写并相互欣赏,评选最惹人喜爱的“班宠”。解读分析三篇文本,可以发现,三篇文章在构思和语言上,给学生的体验和形成的认知是一致的,都运用了明贬实褒的策略和富有情趣的语言,将作者对具体动物的喜爱之情非常真切地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大单元教学时,既可以逐篇品读,然后关联探究,发现构思表达上的共性,形成概念性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同时阅读三篇文本,从构思、语言运用、情感态度等几个角度进行品读、梳理,发现共同之处,发现和理解大概念。无论是运用哪种思路,三篇文本的先后顺序无论怎么安排,都不会影响学习体验的建构。

再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伙伴”这一主题下,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三篇文本,课程内容上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促进学生发现和理解的大概念是“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获得意义,运用合乎语境的方法(利用上下文)可以确认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同样,这三篇文本在大单元学习中,学习价值地位是一致的,学习时可以不分主次先后。

大单元中几篇文本在学习体验建构和大概念理解价值定位上可以看做并列关系,但在实际的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和子任务分解、语文实践活动安排时,教师仍然要进行系统设计,以学的逻辑为准则,匠心安排文本学习的先后顺序。尤其是在统整整个单元各板块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核心学习任务并在任务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大概念的理解时,会基于教师个性化的单元整体解读和学习路径设计,在具体文本运用的顺序和策略上体现出创造性。例如,上面提到的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篇文本可以安排在不同的子任务中——

子任务一:了解什么是伙伴

任务说明: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是古诗《赠汪伦》,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走来的深厚友情,以这样一个具有文化审美意义且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很有趣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对“伙伴”一词建立新的理解和兴趣。童话《小公鸡和小鸭子》中伙伴彼此之间的帮助符合儿童当下的生活情境,顺势教学单元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继而阅读绘本《好朋友》,都在文字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伙伴”的意义。这一任务力求引导学生在大概念引领下的学习路径中,关注自己身边的朋友,创设“感谢朋友”的言语交流活动,理解和积累词语。其中,《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学习,在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利用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这一子任务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开启课——读《赠汪伦》,分享李白与汪伦的故事;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联结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阅读绘本《好朋友》,联结活动“感谢有你”——谢谢你对我的帮助(语言表达)。

子任务二:体验伙伴的美好

任务说明:《树和喜鹊》一文是在《小公鸡和小鸭子》理解词义学习的基础上对单元学科大概念的持续理解,明晰“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获得意义”的认知,利用上下文帮助自己理解词语。曾经,“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后来,有了朋友,“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由此也特设一定境遇,将语文园地三“查字典”这一技能转化为伙伴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技能,获得情感体验。“因为有你”的读写绘同样可以合作完成。

这一子任务下的具体语文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学习文本《树和喜鹊》和《怎么都快乐》;好朋友合作查字典;因为有你——画下我们一起的快乐(笔下情谊)。

这个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开展伙伴日活动——一起做春天里美好的事情”,是围绕“伙伴”主题生发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大概念的同时,还能发现和理解人文大概念“有好伙伴的生活更美好”,所以才有了三篇文本在具体任务中的“各司其职”。

二、递进式

大单元教学中,知识、技能学习的深入和进阶,几篇文本所提供的目标价值是递进关系,也就是第一篇文本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更基础,第二篇文本在第一篇基础上,知识理解更进一步,技能运用要求更自主更熟练……随着一篇篇文本的学习运用,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文本,大单元教学需要促进学生发现和理解的大概念是“复述可以促进记忆和理解,运用合适支架(借助关键词句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故事内容,为复述提供积极支撑”。这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核心学习任务可以设计为“班级故事大王评选”。进行单元整体解读时我们会发现,《曹冲称象》的复述重点是曹冲称象的过程,让学生借助过程中几个关键步骤来讲述。学生把步骤理清了,边借助概括提示在脑海中“还原”称象过程,边练习讲述,初步习得方法和技能。第二篇文本《玲玲的画》,要求提高了,让学生抓住三个体现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得意”“伤心”“满意”),讲述整个故事。第三篇文本《一封信》,要求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第二封信的内容,并与第一封信对比,谈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不仅要能够复述故事内容,还能够进行评价。第四篇文本《妈妈睡了》不再提供关键词句信息,而是需要学生借助前三篇文本学习实践自主梳理领会策略方法,自己找出关键的词句信息,然后围绕“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进行讲述分享。借助上述层次递进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一边建构有关“复述”的知识,一边习得具体的方法、技能,并且循序渐进地发现复述的价值和具体方法运用的意义,也就是发现和理解大概念。

文本运用的递进策略,并不是文本本身决定的,而是大单元教学中具体大概念理解的需要决定的。无论是教材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还是教师自主开发的主题大单元教学,教师都要从学生如何更好地发现和理解大概念出发,从“使用价值”角度来判断和体现文本间的递进层次。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策略学习单元,借助《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四篇文本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提问)能够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学习导语”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其次仿照问题清单整理同学提出的问题并说出自己的发现。第二篇精读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示范引导学生采用批注的形式,在读文过程中和读完课文后写下自己的疑问,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初步理解不同问题的具体阅读理解价值。第三篇精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延续旁批和总批的方式,以学生视角展示阅读文本后所能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的价值做进一步判断。第四篇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在前三篇学习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文中不再出现旁批,不再提供学习样本,由学生在前面三个文本学习实践基础上运用“提问”策略,体验“提问”策略在阅读理解中的价值。四篇课文共同建构起“提问”策略习得的完整链条,即积极提问——多角度提问——筛选问题——尝试解决。统观四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可以清晰发现,教材给每篇课文定位了不同的教学功能,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针对部分内容或全文提问,说明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不同角度(内容、写法、启示)提问,说明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训练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略读课文散文《蝴蝶的家》需要学生自主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呼应这样的递进思路,是促进大概念理解的科学选择。

三、辐射式

一个具体的大单元教学中,从其中一个文本入手,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习得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学习体验中初步明晰大概念,然后再通过其他文本进行进一步实践验证,让大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这样以一个文本奠定基础,再辐射其他文本的阅读实践,我们称之为大单元文本运用的辐射式联系。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有《古诗三首》波澜壮阔的山水美景,有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海滨小城》南国美丽风光,还有北国四季秀美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本单元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要促进学生发现和理解的大概念是“确定/运用关键语句有助于准确把握/有逻辑地表达段落和文章的主要意思”。落实这一大概念理解的主要文本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了落实大概念的理解,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争当金牌小导游”或者“设计假期旅攻略”,无论哪个真实的学习任务,都需要以读促写,用好“关键语句”把主要意思表达清楚。《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学习,就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发现和理解大概念,并很自然地辐射联结《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学习,进一步内化大概念的理解。下面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示例。

板块一:借助地图,整体入手,创设学习境遇

1.出示中国地图,阅读教材目录,借助地图了解单元诗文描写的壮美山河分别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阅读导语页,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和目标。

板块二:对比阅读,了解结构,建立初步印象

1.对比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题目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如果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你的家乡,可以取个怎样的题目?

2.对比开头和结尾:读一读《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再读一读《海滨小城》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有什么发现?

板块三:聚焦“富饶”,初读课文,整体了解内容

1.猜一猜“富饶”是什么意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解释“富饶”的意思。

2.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为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哪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试着填一填下面的表格。

自然段

风景和物产

2

3

4

5

3.梳理一下,这四个自然段带着我们欣赏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尝试用上课文中词语概括描述这些地方:

海水( )。

海底有( )的珊瑚、(           )的海参、(          )的大龙虾和(                  )的鱼。

岛上( )的树林里栖息着(    )海鸟,鸟蛋(      ),树下堆积着(    )的鸟粪。

板块四:关注写法,丰富体验,口头迁移表达

1.出示导语页阅读训练要素,读一读说一说,第五自然段是围绕那一句话写的。

2.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前三句对话,读一读,再看看下面两段话的关键语句分别是哪一句。

3.快速读一读《海滨小城》的第四、五、六自然段,看一看这几个自然段在写法上与本课的第五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点。

4.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四句对话,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

操场后面的小花园很美……

车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板块五:选择内容,介绍清楚,迁移课后练笔

1.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介绍西沙群岛的那个部分。

2.用心品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想一想,如果要以小导游的身份将这个部分的内容介绍给别人,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帮助我们介绍得清楚明白,将这些词句圈出来。

3.展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介绍。

4.课后小练笔,选择一幅图,认真观察,可以围绕关键语句写一段话,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内容写几句连贯的话。

上面的设计,体现了大单元教学学习内容、情境、资源等方面有逻辑的整合,并以辐射的方式方法将单元文本密切关联,帮助学生有序建构目标导向的学习体验,为大概念的理解积极助力。

四、互促式

素养立意的大单元教学,需要学生真正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课程内容分成了三个层次六大学习任务群,但并不是说一个具体的主题教学单元,就只涉及一个学习任务群,更不应该单纯地从文体上简单匹配学习任务群,而是要从大概念发现和理解的需要出发,科学认识单元文本等内容,有逻辑地建构文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切实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有的大单元中,几个不同文体的文本之于大概念理解的价值,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语言运用中聚焦思维能力的发展。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与土地》四篇文本,聚焦的学科大概念是“明确清晰,有理有据的观点表达,才有说服力”。虽然四篇文本中,除了《只有一个地球》都属于文学文本,但从大概念定位来看,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应该归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核心学习任务也应该以“思辨”为核心,可以设计为“举办‘大地在心’环保倡议活动”,最主要的学习成果是撰写一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环保倡议书。那么,该怎样用好单元文本呢?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是单元导语页用来揭示人文主题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西雅图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意思是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没有大地就没有我们人类。显然,四篇课文的内容或主题都与这一人文观念是一致的,或者说都能让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正因如此,如果要让人们认识到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的话,我们可以这样建立关联性理解:三篇文学类文本,从审美体验上,从情感浸润上,让学生感受了大地之美和人们在生存生活中体现出的对大地的热爱;《只有一个地球》作为一篇论说文,有理有据地表达了“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地球那么美好,人类与大地血脉相连,三篇文学类文本与《只有一个地球》联系起来,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强化“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观点的——不仅从情上,也从理上,让人们认识到了必须要始终做到“大地在心”。具体实践中,这些文本又是怎么在运用中建立目标导向的联系呢?我们可以从子任务的分解和说明中看明白。

子任务一:探究青山绿水去哪了。

任务说明:

通过回顾三上教材“祖国山河”这一单元的内容及朗诵《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结合单元导语,开启本单元的学习。然后阅读一组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文(包括教材上的和课外补充的),了解自然环境的变迁并思考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思考曾经的青山绿水去哪了。子任务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分为以下四个板块。

1.开启课:回顾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祖国山河课程,并朗诵《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激发学生热爱美好河山的情感,结合单元导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并发布“大地在心”环保倡议核心学习任务和成功标准。

2.阅读一组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文(《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山西山西》)。读懂诗文内容,能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词大意;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文中的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3.注意几篇文章不同的创作年代,了解自然环境的变迁。

4.结合文章的内容并查找资料,思考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

子任务二:探究人与大地的关系。

任务说明:通过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并补充阅读《大瀑布的葬礼》,体会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通过理解课文是怎样逐层推进,一步步得出最后的结论的,理解怎样表达观点才能让人信服。学习《青山不老》《三黑与土地》,从不同文本内容中感受和认识人与大地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子任务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1.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课文是怎样逐层推进,一步步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2.补充阅读《大瀑布的葬礼》,体会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思考怎样才能避免大瀑布悲剧的重演。

3.学习《青山不老》《三黑与土地》,既感受《青山不老》中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不朽的生命意义和三黑对土地的特别感情,同时联系《只有一个地球》等文本的阅读,多角度认识人与大地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

子任务三:开展“大地在心”环境保护倡议活动。

任务说明:在充分的文本阅读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和学习体验,设计环保宣传标语,有理有据地针对环保问题表达观点,撰写环保倡议书,做到像《只有一个地球》那样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设计并经过修改润色的标语、倡议书发布在校园的公告栏、小区的布告栏、网络论坛等。子任务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1.联系生活中破坏环境的现象,针对其中一个现象,设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张贴在合适的地方。

2.结合口语交际,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环保与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分歧的情况模拟不同的角色进行商讨,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3.结合本单元学习中自己的思考及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写一份关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倡议书,并将其发布在校园的公告栏、小区的布告栏、网络论坛等。

像这样不同文体的文本,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大单元一体化设计中,澄清联系,精心安排,可以为大概念的理解从多个角度提供立体化体验,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

全面理解李竹平老师实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就要读《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