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吴忠豪: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与应对

2024/1/10 16:27:10  阅读:126 发布者: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委员会

2023语文学习任务群视野下单元整体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大会综述

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其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这次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论背景是什么?是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以前课程标准包括教学大纲一直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2011版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义,这是语文课程改革方向的重新选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强调语文不是一门教知识的课程,不是一门学理性课程,不以老师“讲”为主,而是以学生“学”为主。可是语文学界、理论界、一线老师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经过一年半对新课标的学习研究与探索实践,语文学习任务群并没有真正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什么原因,我想是因为语文学界没有诠释清楚实践性课程与学习任务群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实践是儿童学习母语的最佳途径。

当下我们的语文课一直强调的是方法指导。比如指导学生讲故事,老师会一条一条讲方法:1、讲清楚起因、经过、结果;2、要抓住情节的变化;3、抓住关键词语,把细节讲具体;4、展开适当的想象。

学生明白了讲故事的方法,但是并不等于会讲故事。讲故事靠什么?靠的是学生讲故事的时间。学习讲故事,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去讲,去实践。这就像登山,老师让学生登山,方法讲得再多,也不等于学生登山,如何登山?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去经历。

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大致都正确,但并不一定适应每个孩子的学习需要,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不是教师传递的。知识只是一种解释、假设,需要按自己的经验不断进行改进。知识需要结合具体的运用情境进行再创造,不是一用就灵。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

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最早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在阅读中学阅读,在写作中学写作。最好的途径不是老师“教”,是学生自己实践,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逻辑。

现代语文课程的问题就是出在一直信奉老师“讲”为主,语文课主要聚焦文本内容及表达特点的分析讲解,没有以学生读写实践为主,把上成了一门知识性课程,这不是儿童母语学习的最佳路径。现代语文课教学选择的是一条效率很低,难度很高的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

新课标创导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其实质是强调三个转变: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落实语文要素为完成学习任务,变教师分析课文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应该是由一个个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的,

上世纪语文课从文言文教学转变为白话文教学,这是语文课程的千年之变。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是现代语文的百年之变。如今我们正处在语文课程转型的当口,所以大家很疑惑,这条路该怎么走?大家一定要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的改革方向,一定要从老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探索实践性语文课程新的路径和教学方法。

三、评课

从这次研讨活动的不少课中可以看出,名师们在教学观念方面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转变。我感觉至少有三堂课表达得非常突出,可以作为楷模。

(一)何夏寿《我来编童话》

这一堂课围绕着“童话怎么编”设计教学活动,老师主要不是在教编童话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编童话的实践中学会编童话,这是最有效的学写童话的路径。

老师设计了三次编童话的实践活动,前两次是让学生自主创编童话,第三次是老师示范编童话。通过三次编童话的实践,再让学生依据黑板上出示的词语展开想象,创编童话,花十分钟实践让学生下来。最后再花了九分钟,引导让学生交流点评,评一评童话编得是否成功,是否有想象力。

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原来编得比较简单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怎样把童话编得更加生动,更富有想象力。然后通过小组展示,评一评哪个小组编得最有创意,最有想象力,最能吸引人,让学生评一评,改一改,这样进行修改点评,学生就会有真正的学习行为发生,整堂课的学习效率会更好。

(二)郑娜《竹节人》

值得肯定的是这堂课完全是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郑老师出示的第一个任务是:一是让孩子去写玩具制作指南,另一个是教别人怎么写玩具。从两个话题中自己选择一个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完成有目的的阅读过程。这个任务用了25分钟。第二个任务是体会传统玩具带来的乐趣。这个学习任务花了8分钟,也是小组自己读,读完后大家来谈乐趣。

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不是老师指导有目的阅读的具体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在阅读的实践中自己去体会阅读策略,体会这个阅读策略有什么用,应该如何去实施。

(三)薛法根《王戎不取道旁李》

薛老师设计了四个学生的学习活动:1抄课文,要求抄的快、对、 美,加上后面的讨论,化了12分钟;2读课文,要求读对、读熟、懂得意思,加上交流花了18分钟;3说课文内容,要求说正确、连贯、通俗,花了15分钟;4议课文,写下王戎的思考过程,讨论王戎有何过人之处,也花了将近15分钟。这堂课“抄、读、说、议”是个活动都是以学生的立场来设计,不是老师“教”,而是学生“学”。

这三堂课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亮点,是值得我们去借鉴模仿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参加这次会议,能够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就是了不起的收获。

四、实践性语文课程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系

语文学习任务群当然是体现语文课程实践性的一种方式,这毫无疑问。但我认为实践性语文课程的体现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单篇课文教学,如果是以学生实践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值得提倡的。还比如学生写一篇习作,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实践活动。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思考,我想明白一个问题:学习任务群说到底只是一种“术”,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呈现的一种方法,它的底层逻辑应该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应该抓“实践性的语文课程”。当下我们重点聚焦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探索上,所以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产生很多困惑。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当下我们的重点应该是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如何用好现行教材去探索实践性的语文课程怎么上,这是应该是关键,也应该是重点。

希望通过这次研讨活动,我们能够在实践性语文课程建构上探索得更加深一点,能够走得更加远一点,探索出比较成熟的经验,使语文课程改革在我们这一代语文老师手里能够有一个质的变化,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END

以上内容转载自王小毅名师工作室公众号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