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选自《小学统编语文怎么教》一书。
从文字之美到意境之美
——《四季之美》课堂实录与解析
一、诗词说四季,激发品读兴趣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四个。
师:当说到春天时,你脑海中会蹦出哪些词语?
生:鸟语花香。
生:百花齐放。
生:生机勃勃。
师:如果是夏天呢?
生:炎热。
生:郁郁葱葱。
师:秋天呢?
生:秋高气爽。
师:冬天呢?
生:鹅毛大雪。
生:银装素裹。
师:我们换个角度,一旦说到春天,这个季节从温度上感觉有什么特点?
生:温暖。
师:夏天呢?
生:炎热。
师:秋天呢?
生:凉爽。
师:冬天呢?
生:寒冷。
师:古诗词里又是怎样来写春夏秋冬的呢?关于春天的诗句,你脑海中蹦出了哪句?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夏天——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秋天——
生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师:冬天呢?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师:我们刚才既交流了词语,又交流了古诗词,我们看到了四季不同的美。当我们看到这些诗句时,春夏秋冬分别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生:春天是生动。
生:夏天是热烈。
生:秋天是萧瑟。
生:冬天是凛冽。
师:我们想到的春夏秋冬,总有各自的特点。那我们今天学习的《四季之美》,是不是也是这样,四个季节各有各的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品读《四季之美》。
【解析:人们对四季的感受和体会,无论是直接生活经验的积累,还是在阅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都在不断强化一种印象,即每个季节都有其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给人带来不同的直觉和情感体验。但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没有跟着一般的感觉走,而是以作者独特的情趣和视角,写出了自己在四季中与众不同的发现和体验。这就是经典的价值所在。这个板块,既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语言经验,也是为了埋下伏笔,为接下来对比感受《四季之美》中对四季的抒写做铺垫。】
二、词句品四季,感受恬静韵味。
师: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生:清少纳言。
师:谁会读这个名字?
生:清少/纳言。
师:应该是清/少纳言,她姓清,名已经无据可查,少纳言是当时日本宫廷里的一个官职名,后来就用这个官职来称呼她。她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日本的平安时期对应到中国历史的朝代应该是宋代。清少纳言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随笔作品《枕草子》是她的代表作,《枕草子》为日本散文奠定了基础。《四季之美》是《枕草子》中的第一篇作品。作为开篇之作,值得我们用心欣赏。
师:我们眼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是分明的,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也跟我们的一般印象一样,四个季节有各自的特点吗?请你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清少纳言描写的每个季节的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圈画词句,做做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圈画、批注。)
师:《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是不是每个季节特点分明,春天就是生机,夏天就是热烈,秋天就是萧瑟,冬天就是凛冽呢?
生:不是的,好像都给人一样的感觉。
师:这就是我们阅读后的第一个感受,我们发现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并非一般人以为的那样,而是给人一样的感觉。这一样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感觉呢?
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
师:那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她笔下的春天的样子。(出示PPT,指名学生朗读)
生:(读)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师:我觉得你读得最好的一句是“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当我听着你读的时候,那彩云的颜色、轻轻飘着的样子,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像这样读,就能把这一段都读好,听我读。
师:(范读)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师:请你们自己也这样读一读。
(生自主朗读)
师:想象一下,现在是春天的黎明时刻,你走出门外,登上一个小小的山头,望着东方的天空,你看了这样一幅景色——
生:(读)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师:现在你心里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很活泼。
生:我感受到了温暖。
生:如果我心情不好,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会感觉很轻松。
师:我觉得他把自己的心情和文字作联结,是一种高明的阅读方法。感受说明白了,再来说说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生:微微的红晕。
生:一点儿一点儿。
生:红紫红紫的。
师:现在有了春天作榜样了,你再来读读夏天、秋天、冬天,也像这样,把词语圈出来,感受自然就会清晰起来。开始吧。
(生自主阅读,圈画批注)
师:(指名学生)你从夏天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夏天夜晚的宁静。
师:她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来感受文字的魅力,还可以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跟自己的心情建立联结,这是两种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板书:联结、图像化)。请你用这两种方法来感受秋冬之美吧。
(生自主阅读,圈画批注)
师:关于秋天的感受,作者已经写到了文字中,你发现了吗?
生:(齐声)心旷神怡。
师:冬天给作者带来了怎样一种感觉呢?
生: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我从“暖和的火盆”和“闲逸的心情”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非常闲逸。
师:如此读下来,作者笔下的四季好像不是我们一般人印象中的四季,他笔下的四季似乎给我们带来了相似的感受——闲适、宁静。这些感觉都渗透在你们刚才圈画出来的词语上(出示PPT),请你读一下这些词语。
生:春天——一点儿一点儿泛着、微微的、飘着;夏天——:翩翩起舞、蒙蒙细雨、一只两只、闪着朦胧的微光;秋天——点点归鸦、比翼而飞、心旷神怡;冬天——暖和的火盆、闲逸的心情、和谐。
师:作者描写的景物都非常的——
生:生动。(师板书:生动)
师:给人的感觉都是——
生:宁静、闲逸。(师板书:宁静、闲逸)
师:抓住了一些特别的词语,再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我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读描写春、夏、秋、冬的句子,朗读和倾听时,注意标红的词语。(出示PPT)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着情景着实迷人。
生: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生: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师:请你看看老师标识的这些词语(加粗字体),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这些词都是动态的词语。
师:这些动态的词语运用在这里,给我们的感觉却是宁静的、闲逸的,是不是很有意思!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清少纳言的与众不同。我们有了这样的理解后,一起再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师:为什么清少纳言心目中的四季都有恬静而生动的韵味?可以从文本信息中找原因,也可以作出自己的推测。
(生自主阅读思考)
生:我猜测清少纳言会注意到一般人容易忽略的景物。
师:也就是说,一般人欣赏春天喜欢那明媚的阳光下去看那抽芽的枝条,而他却是在黎明的时候看天空,夏天的时候看夜晚,秋天的时候看的是——
生:黄昏。
师:冬天的时候看的是——
生:早晨。
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季节,甚至一天里的不同时间,都有他独特的感受。关注时间,我们合作再读一遍。
师:(读)春天最美是黎明。
生:(读)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师:(读)夏天最美是夜晚。
生:(读)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着情景着实迷人。
师:(读)秋天最美是黄昏。
生:(读)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师:(读)冬天最美是早晨。
生:(读)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咋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
师:一颗从容恬静、热爱生活的心,发现了不同季节一天里不同时段相同的美,就像刚才那位同学的推测一样。这就是清少纳言,从容恬静且热爱生活。如果你还想深入了解她,可以购买《枕草子》这本书,再来读读她其他的文字。
【解析:在作者的眼里、心里,“四季之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美呢?不一样的景致,却给人同样的审美体验。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不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如果忽视了对具体词句所蕴含情味的细致品味,是很难体会到氤氲在字里行间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闲适的情趣。先让学生自己读书体会,再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启发引导,从关注描写具体事物的用词到发现不同季节作者欣赏景致的时间,一步步与作者的趣味靠近,再靠近。这样的课堂活动中,语言学习与审美体验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同时,巧妙地通过描写动态词语的集中呈现和品读想象,既认识了动态描写,又对这一文本中动态描写的特别表达效果有了清晰的体会。这就让学生从开始接触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时候,避免了机械地从字面认识两者的表达效果,而是深入词句,细读品味,得言得意。】
三、译文做对比,丰富语言体验
师:阅读需要一字一词一句都入心。请你细心地读一读每一个自然段,看看有没有词语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不和谐,如果有,这些词语怎样更换才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一致?
(生自主阅读思考)
生:(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我觉得这处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不和谐。“急急匆匆”不是从容恬静的。
师:“急急匆匆”给人一种着急的感觉,如果让你换个词呢?
生:优哉游哉、不慌不忙、不急不慢。
师:你是否好奇,为什么会有词语与课文整体韵味不和谐呢?请你看一下这篇课文的翻译者是谁?
生:卞立强
师:他是一位日语翻译家,这篇散文是文学家写的,翻译家的文学欣赏水平跟文学家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略有瑕疵也是正常的。那有没有文学家翻译这篇散文呢?(出示PPT)
师: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的弟弟,曾留学日本,太太是一名日本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翻译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叫——
生:(齐声)四时的情趣。
师:和我们课文的题目相比,你更喜欢哪个?理由是什么?
生:我更喜欢“四时的情趣”,这个题目更有韵味。
师:如果你喜欢这个题目,不妨再来读读周作人翻译的这篇散文,看看你从周作人翻译的这篇散文中感受到恬静生动的韵味了吗?与课文对比,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师(读周作人的译文):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就是暗夜里,有萤火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那时候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变三只一起,四只、或两只一起,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也都是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紧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对的。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周作人翻译的散文中用了很多重复的语句,比如“这是很有意思的”“也有意思”“也都有意思”,这是课文中没有的,虽然感觉他的文字更简单一些,但是同样给我带来一种恬静生动的韵味。
师:这位同学的欣赏水平不一般啊,他所说的简单,就是我们古人常说的“大道至简”啊!(板书:大道至简)
师:周作人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肯定读过很多很多书,积累过很多很多有表现力的词语,但是他的文笔却越来越简单,这样简洁的表达有时候更有味道。
师:(出示PPT)还有个叫林文月的人也翻译了这篇散文,林文月是台湾省彰化县人,作家、学者、翻译家。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并且于这三个领域中都交出亮丽的成绩单。看看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是怎么来翻译这篇散文的?先来看看题目叫什么——
生:春曙为最。
师:文章第一句话怎么写的?
生:春,曙为最。
师:题目就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其实清少纳言的原文根本没题目,《四季之美》是卞立强取的;《四时的情趣》是周作人加的;《春曙为最》是林文月取的。
师(读林文月的译文):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微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阳斜照,近映山际,乌鸦反巢,三只、四只、两只的飞过,平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
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师:听完你有什么感觉?
生:像是一篇文言文。
师:清少纳言什么时候的人?
生:宋朝
师:日本的语言文字起源于中国,尤其是唐朝时期,中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所以她们那个时代的创作肯定也受到了中国古诗文的影响,林文月正是还原了这一语言特色,翻译了这篇散文。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遍。
(生朗读)
师:这三篇译文,你更喜欢哪一篇呢?(几乎都举手说喜欢林文月的)为什么?
生:因为林文月的有文言感觉,读起来节奏上就给人舒服的感觉。
【解析:语言的鉴赏和习得,需要言语思维的积极参与,需要在对比中培育语言的敏感。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审阅”课文的遣词造句,对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鼓舞,即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精益求精,又培养了对语言的敏锐“触觉”。将周作人先生和林文月先生的译文呈现出来做对比,无疑向学生展示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巨大魅力,在丰富学生语言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启发了学生对语言表达风格的初步认识和自主追求。】
四、迁移细表达,描写心中景致
师:(出示PPT)读了这么多,让我们也动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景致,写出独特的韵味。
(生自主练习写作)
师:现在请同学来展示自己笔下的景致。
生:早上,太阳缓缓从东边升起,那美丽的黎明让人心情舒坦。一只、两只、三只……麻雀在树梢间展翅飞翔。清净的街头,慢慢热闹起来了。
师:看来你被清少纳言文字中的情趣感染了,你笔下的早晨也是生动而闲适的。
生:公园里有个地方让我最难忘,那就是金鱼池。池里有红色、金色、白色、红白相间……各色的金鱼游来游去。每次我走进了,小鱼们都游过来,像是欢迎我……
师:每次见到这些金鱼,心情一定非常愉悦。
生:浉河景致,日落最美。夕阳沉落西山之时,浉河半瑟半红,芦苇轻摇,半披金辉。时有燕鹭低飞,掠过河面,鱼戏涟漪。岸边孩童追逐,笑声远传。
师:太棒了!林文月先生听了,一定会给你点赞。浉河景致被你写得更加令人神往了。
……
【解析:正是前面的学习活动抓住作品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多样策略下品读、欣赏、咀嚼,并通过对比强化和敏锐对语言的感觉,学生才能够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并转化为自我表达的成果,呈现出多样精彩的文字。】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