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竹平|三上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1/10 16:16:40  阅读:124 发布者: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

第七单元语文要素中,阅读训练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条阅读学习目标,行为动词是感受积累,两个动词指向的对象分别是生动的语言喜欢的语句。解读这一训练要素,首先就要将行为动词和动作对象都当作概念捋清。

感受,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但没有解释什么是感受感受体会等有什么区别。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这里的感受意思应该是受到(影响)。同样是这版词典中,体会解释为体验领会。两相对比,相对于学习主体来说,感受似乎在主动性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学习主体能受到多大的影响,能有怎样的收获,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感受的对象;体会更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通过体验去领会。

目标当中,感受的是生动的语言,细心咀嚼,可以看出,这里要感受的语言已经先入为主地被认为是生动的——到底哪些语言是生动的,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也有列举和暗示。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追问和思考两个问题:那些生动的语言何以是生动的?课堂上通过什么方式能让这些生动的语言带给学生一定的感受(如果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变换为: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怎样的学习实践对这些生动的语言产生一定的感受?)。

积累一词,理解起来比感受要明确清晰,这是一个主动性很鲜明的行为动词。积累喜欢的语句,特别要关注的是两点:一是积累的方式方法有哪些,二是喜欢的语句生动的语言有什么关系。

有些语文老师可能会觉得,思考这些问题有些多余,不如将精力花在具体课文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上。笔者以为,厘清这些问题,恰恰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基础和需要。因为,我们是用课文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本身。为课堂的文本解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读出具体文本中有哪些适切的语文学习价值。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中,有哪些生动的语言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感受,有哪些语句会让学生喜欢并能主动丰富积累?文本解读时,就应该梳理得清楚明白了。

什么样的语言是生动的呢?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语言是否生动,关键在于具体的语言能让他们感受到什么,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如果语言能让学生联想到具体的画面、场景,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能就是生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如果学生无法因此产生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无法感受到语言所描写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情趣、情感,也不是生动的语言。

《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读不完的大书》这几篇文章中,哪些语言是生动的,学生在感受具体语言的生动之后,会喜欢上哪些语句并运用不同的方法主动积累,语文教师只要用心研读课文,大概就都有了自己的判断。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是,那些生动的语言,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去感受其生动。最主要的策略,是让学生读进语言情境中,去想象和联想,当具体的语言文字在想象和联想中,有了画面、声音、色彩、味道,有了让学生产生丰富体验的情趣,语言的生动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中,写风,写水,写动物,每一句描写,都能让人遐思,都令人神往,因为这些声音是丰富的,是千变万化的,和大自然本身一样包罗万象,多姿多彩。写风,有呢喃细语充满力量的对比;写水,从小雨滴到小溪,到河流,到大海,层层递进发展;写动物,从公园里,到大树下,到水塘边,地点不同,歌手不同,唱出来的却都是快乐的歌声。但仅仅这样的解读不行,在课堂上,要先让读懂,再读出具体的声音、画面,读出丰富的联想。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nán)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如果学生不懂怎样的声音是呢喃细语,就不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也就无法感受到这句话是生动的。学生理解了呢喃细语,再边读边想象那声音,那树枝轻摆、树叶轻舞的样子,这句话的生动是形象的、具体的了。

生动的语言,有时在整体的语言情境中更容易感受到,例如,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有具体的声音,还有对比,这样的象声词运用,就让语言生动起来了。

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动,喜欢就会在感受中生发出来,积累也就成了比较自然的事情了。

本单元表达训练有两个,一是指向写作的书面表达,二是指向交流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要素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把视角转向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侧重于写现象和想法,以指导生活实践。口语表达要素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体悟事小意义大的内涵。表达训练要素都与本单元人文主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留心生活,并尝试把想法表达、记录下来。

本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写下生活中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能主动用书面形式与别人交流。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定材料,明重点,将写作重点放在现象的描述改进的建议。结构可以采用现象+想法和建议或者想法+建议+效果。三年级学生可以参照本单元精读文章采用总分式的写法。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以身边的小事’”为切入点,隐含事小意义大的价值准则,训练要素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并以此为导向,来进行表达练习。

通过回顾发现,学生在第一学段对清楚表达已经有学习经验,本册书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已经涉及讲清楚等要求,本次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重在把对生活中常见行为的看法讲清楚,培养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同时涉及小组内的倾听和意见收集,渗透着彼此尊重的交际意识。本单元口语交际目标建立在先前经验之上,重点关注汇总小组意见时的分享、倾听,以及关注到每一位小组成员。同时,借助本单元课文中所学习到的生动表达,在分享现象时可表达的更为清楚生动。

册序

单元

口语交际训练要素

一上

第一单元

大胆说注意听,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

二上

第一单元

吐字要清楚;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的提问。

二上

第三单元

按照顺序说;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

二上

第五单元

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二下

第三单元

清楚的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

二下

第八单元

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三上

第四单元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可以有礼貌的回应。

三上

第七单元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三下

第一单元

说清楚想法和理由。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