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版课标去年4月份出台以来,老师们对课标的学习就没有停止过!
其中,关于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要求是大家始终难以把握的重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些英语教学界大咖们对于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解读,希望大家在再次学习之后,有新的思考。
一
王蔷教授
1、2011版义教课标 VS 2022版义教课标
对比“2011版义教课标”中提出的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5个方面构成的彼此间缺乏关联性的课程内容,“2022版义教课标”变化成为了以服务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6个要素——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
围绕以上6个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的持续发展,这6个要素紧密关联,不再是一盘散沙。
重构的课程内容突出了以主题为引领,聚焦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等与学生成长关联紧密的主题,以语篇为依托,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类型的文体和场景,以学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为核心内容。
教师可通过挖掘语篇蕴含的育人价值,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为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养奠定基础。
为避免碎片化教学,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以发挥单元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教师要将课程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孤立记忆和操练语言点为主的知识导向教学,从浅表性、碎片化和应试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向素养培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因为只有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持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才能落实好学科育人的课程目标。
2、什么是大观念?
大观念是反应学科本质,联结教学内容,统摄教学过程的核心框架。
3、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概念
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特定主题,对教材单元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结合学习主体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单元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搭建起的一个由单元主题统领、各语篇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教学单元;
使教学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主题设定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子主题的学习和意义建构,逐步生成围绕该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
4、深度学习与单元整体教学的关系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对所学内容的深度思考,不仅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还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而英语学科深度学习的途径就是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深度学习重视以特定主题为主线,连接不同的意义单元或语篇,实施整合化学习,突出结构化和本质化学习,促进迁移化应用和问题解决,追求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复杂的育人目标,单一课时的教学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当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探讨学科的本质问题时,学生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能力迁移与应用(Wiggins & Mc Tiche 2005).
将凌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系统的知识结构(崔允漷2019),从而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或深度对同一主题进行多元化解析,建构起围绕特定主题且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发展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5、单元整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1)一个单元的教学可以通过多个语篇,多课时组成,不同的课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深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围绕同一大主题进行解析;
(2)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把几节课简单地放到一起,由知识间的逻辑关联起来就可以了,而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的,由几个相互关联的子主题构成单元可达成的目标,体现整合性与整体性特征;
(3)单元整体教学应设计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统整单元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力求将单元中各主题进行最佳组合,一来避免对内容的肢解,二来可以使教师站在整体的高度规划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以较少时间和精力来达成最佳的效果,实现重点突出,安排合理,逻辑严谨,生成自然。
6、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单元大主题的建构展开,具有关联性和建构性特征,单元目标的实现必须基于各个课时目标的实现,因为每一课时都会承担单元目标的一部分或者一个阶段,每课时也都不再孤立地存在;
同时,课时与课时之间也有更紧密的关联,这节课承接上节课的部分内容,同时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具有整合性特点,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是在深入研读教材基础上进行的内容整合与优化调整;
(3)教学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完整性的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单元内不同语篇的深度学习使学生对主题的认知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建构,体现出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层次性和相对的完整性。
二
梅德明教授
1、为什么要以单元为主题(或载体)?
因为大家生活在单元中,拿人的生活来举例,每个人一天的生活过程,都是某个单元的组成部分,每个人早起,每天早、中、晚要进餐,夜晚要洗漱、休息。没有单元,就没有真正的生活,或者一个完整的生活。
从我们居住的社区来说,每个小区是由各栋楼所构成的,楼和楼之间的关系,楼本身各个单元的关系,这是一个单元的方面;人还要从小区走向社会,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而我们人只是一个细胞,或者只是一个细胞群。
2、对教师有何要求?
教师应该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从小课时走向大单元,因为小课时是没办法解决刚才所提出来单元的这些构造,小区的构造,社区的构造,乃至一个社会的构造,试想大家怎么何能够从一节课就提供相应的语料呢?
从小课时走向大单元,要求教师深度地去挖掘,实施深度的教学,也是推动学生深度的学习。
3、怎样做到深度的教学和深度的学习?
需要以下几性,时代性、基础性、实践性、成长性、综合性和整体性。
强调这6个性,目的是推动大家看整体,看综合,看深度,看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即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以主题为引领,基于真实问题,立足于现实情境,以建构式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中做到这6性,就形成了单元,也就是一个个的微课程,单元就是一个一个微课程所组成的。
4、如何理解超越单元?
超越单元应该是有一个微课程群,了解和探索这个微课程跟另外一个微课程是什么关系?一个单元跟另外一个单元有什么关系?一册书跟另外一册是什么关系?甚至于一个学段跟另外一个学段有什么关系,或者说一个学科跟其他学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
以上这些需要老师们有一种外语教育学的生态观,基础教育阶段还涵盖了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的生态观念,这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也就是说老师们要引导学生由个体知识学习者转向社会实践参与者。如果只是单纯的个体知识摄入,这是与生活无关,跟群体无关的。
三
龚亚夫老师
1、何为大观念?
埃里克森与兰宁在Transitioning to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How to Bring Content and Process Together 中认为,大观念可以统整单元知识学习的内容与过程,指向学科中深层次的、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化理解,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永恒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大观念是人类精神文明里共同的东西,比如西方推崇“文明、互助”,咱们东方就有“仁、义、礼、智、信”,古人强调仁爱、互助、勇气,而当代教育推崇的公民意识、团结精神,也和古代的观点一脉相承。
2、为什么先有大观念,再有大单元?
因为大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共有的东西,也是为了培养未来人才,而应该解决的现实问题。”
“大单元”不等同于传统的教学单元,它是教、学、评一体的单位,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整体单位”,是“分析的单位”(Units of analysis),也是体现课程目标的一个微型课程(mini-curriculum)。
“大单元”教学,要实现学生语言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有不断“做”的行为,并将此行为变为习惯,最终固化成品格,形成价值观念与关键能力。
因此教学目标要以任务来统整,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要通过思维品质、意识和关键能力来达成。
3、为何要通过“任务”活动?
(1)任务是有明确目的的活动(目标);
(2)每个任务都有具体的语境与条件(活动情景);
(3)完成任务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思维、品格、关键能力;
(4)完成任务的过程需要交流与互动,从而引发语言运用;
(5)完成任务时师生关注的是过程和结果(教-学-评一体化)
核心素养的体现,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学习,真实学习必须要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四
程晓堂老师
课标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也要求大家加强单元整体教学,这是因为现在的课堂教学零碎,缺乏整体性,比如说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联系、讲解和练习之间的联系、练习和运用之间的联系都不明晰。
那么,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呢?
1、老师要准确把握单元设计的意图,清楚每个单元是如何设计的,每一课的功能是什么,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2、在此基础上,建议老师们按照单元本身的设计顺序去教学,充分利用好每个单元各个板块的内容。原则上不对单元的内容和结构做过多的整合和调整。
转自:“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