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入手,实现“文本细读”,发现课程价值
2024/1/8 9:03:46 阅读:158 发布者:
转自公众号:若谷心语
2022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出版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使用部编版教材进行教学的当下,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只有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核心要求,通过多元解读来实现“文本细读”,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美,领悟文本带来的知识,感受文本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在字斟句酌中细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字、品味每一个词语,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作用和魅力。如“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句教学中,可能很多老师都会抓住“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几个词语展开品读和教学,但是,如果我们能用字斟句酌的方式细读文本,一定还可以发现,“长、封、挡、遮”几个动词,更能凸显出小兴安岭夏天那种充满蓬勃生机和力量的美,感受不一样的语文味道。同样,《麻雀》一文中的“扎煞”、“绝望的尖叫着”等词句,也是教师在字斟句酌的细读中,能够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朗读的重要内容。
二、在反复涵咏中细读文本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一种说法叫“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其实都指向一个意思:潜心于文学作品的世界中,对作品进行反复的体味观察,咀嚼品味,进而洞悉作品的深层审美韵味。涵咏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鉴赏者的心灵契合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涵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短短的诗句,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情景想象,在不同的景象中诵读,一定有不一样的味道,在多次反复的涵咏中,一定能增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又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如果引导学生反复的涵咏,其实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和讲解,诗人那种关于国家、关于家庭、关于个人的“愁”就会自然而然充盈于每个学生的心间。
三、在对比赏析中细读文本
不一样的文字在不一样的环境中有不一样的意义,而同一样的句子中,采用不同的词语更能表现不一样的感情和意蕴。因此,我们要做到“细读文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进行对比赏析。古人用“僧敲月下门”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已经做了很好的例子,而我们日常教学中,也经常有这样一些需要对比赏析的地方。如“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我们引导学生对文段中四个“不一样”进行对比诵读,就更能体会“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句中心句的核心内涵。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中,将“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进行对比赏析,就能让学生明白“行动”与“心动”的不同境界,进而明白王戎的“甚聪慧”。
四、在关照全文中细读文本
在做好细读文本,我们更应该关照文本存在内涵与环境,要能够关照全文,才能够让学生深切领会文本内涵,学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桥》一文,只有在学生充分阅读全文,最终落脚到最后一自然段“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才能更加明白文章的内容,体会到文中那位“老汉”高大的形象;“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段话,只有引导学生整体阅读,关照这一整个自然段,才能让学生明白,其实作者在写春天的美景时,不仅是用优美的词语写了不同的景象,还用了从上到下的写作顺序来写作。
五、在正向迁移中细读文本
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够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因此,我们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文带文、随课微写的方式,让学生在正向前移的阅读与习作中深切领会文本内涵,根据文本所搭建的习作支架实现初步的读写结合。如,学习完《海滨小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写写自己生活的小城美景;学完《大青树下的小学》也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所在的学校。
文本细读,不仅仅是读,而是教师充分理解新课标理念、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已有认知和一起有价值资源,对文本内容实现多元化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感、形成独特个体体验、领悟文章情感内涵、学会文本写作方法的教学过程。教师也只有充分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文本细读,才能构建师生意义充盈的语文世界,创设师生幸福生长的语文课堂。细读文本,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活动组织的心态和状态,是真正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努力方向。
(作者:廖云峰,四川省万源市黄钟镇丝罗小学,13568171643)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