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虫虫的脚印 ,作者虫虫
课堂之美,美在哪里?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四季之美》有感
听过薛老师的很多课。一直知道,薛老师的课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当亲临现场,近处聆听,和学生融入一个场域时,会再次被薛老师文本解读的功力、平等的学生观、课堂教学的魅力所折服。聆听这节《四季之美》,如置身在美丽的语文世界中,我已然沉浸在清少纳言的四时之美中,也沉浸在薛老师的课堂之美中。
一、探秘文字,体会语言之美
课堂伊始,薛老师引导学生背诵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引导学生发现中国古人写诗词多从春花、明月、秋叶、雪花、梅花等意象写四季,而这篇《四季之美》却不同。这篇文章,是写“四时”之美,即“黎明、夜晚、黄昏、早晨”这四个时间的不同之美。从这样的一对比当中,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美”有了初步的感知。
接着,薛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春天”之美。引导学生关注“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三幅画面,学生发现了春天黎明最美之处是色彩绚丽。薛老师不止于此,接着,他引导学生关注“泛着”“染上”“飘着”这三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动词,学生发现这是一幅画,一幅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色彩一层一层叠加的美丽的画。
学生通过品读这些关键词,探秘文字背后的秘妙,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之美,从而带着这样的美的感觉朗读文段。因为有了语言之美的体验,学生朗读得有层次,有画面感,在原有的朗读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之后的“夏天、秋天、冬天”的片段中,薛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找到画面,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这一带一放,学生便能自主发现其他几个季节的语言之美,画面之美。
二、层层递进,体验读写之美
纵观薛老师整节课,教学环节其实非常简单,仅仅用了一个“比”字。一比“画面美”,二比“朗读美”,三比“写作美”,教学版块清晰,层层递进,从感受,到内化,到表达,逐步深入,让学生真切体验读写之美。
1.比“画面美”。
在薛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春天之美”后,出示了学习任务:比一比夏天、秋天、冬天哪个画面最美?薛老师给了三个学习步骤:① 读出画面 ②排出名次 ③说出理由。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步骤,完成学习单。给了学生充分朗读、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
因为薛老师在“春天”部分的指导细致,学法明晰,学生能够很好地迁移运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准确找到每个季节的画面以及关键词句,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画面之美。
交流片段:
【夏天】
生:夏天的夜晚写了三个画面: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板书:月夜 暗夜 雨夜 )
师:“一只两只萤火虫”引导想象“浪漫”
学生读一读
板书:+ + + 做加法
【秋天】
生:秋天写了三个画面: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风声虫鸣
师:乌鸦有什么美的呀?
生:乌鸦外面找到虫子回家喂乌鸦宝宝
引导——家的温馨美
师:大雁南归美在何处呢?
引导——成群结队、比翼而飞
引导——这是不畏艰险,跋涉千山万水的坚韧之美
师:风声虫鸣呢?
生:像交响曲一样,听着听着人的心情就变得舒畅了
引导——交响曲,让人心旷神怡,给寂静的黄昏增添了乐趣,增添了热闹。
板书: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冬天】
三个画面——落雪的早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
板书:雪晨、霜晨、清晨
引导——闲逸的心情——心情美
板书:+ + + 三个不同的画面
2.比“朗读美”。
在学生对四季的美有了自己的体会之后,接着薛老师进行了第二次“比”,这次比的是朗读。读有读的方法:①合作读②读出美。
四人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每个同学读一个季节。在这个过程中,薛老师引导学生要做“同学”,要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之后要评选出朗读胜利的小组。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看见学生从课堂开始时的紧张拘束,到这里已经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的表现。
胜利组的奖励的是,给《枕草子》的动画片段配音。因为给了学生充分的指导和练习的时间,这时同学们的朗读能够入情入境,悦耳动听。
3.比“写作美”。
薛老师给了三个写作方法:①“偷” ②写 ③比
“偷”是什么呢?当然是“偷”写法,像作者一样写三个画面。薛老师以“落叶”为例,引导学生可以写风中的树、飘落、落下的样子等等,启发学生想象画面。然后还给了方法支架:
点点归鸦
点点归鸦朝里窠里飞去
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最动人的是……
夕阳西下……
最后,学生拿着一片树叶,静静地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中。在分享的部分,薛老师的语言敏感力很强,能及时发现学生写作的亮点和问题,给予指导。
三、不紧不慢,获得成长之美
有的老师上课会比较在意学情。但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学情并不会影响薛老师的状态。整个课堂,他一直面带微笑,娓娓道来,不管面对学生什么样的问题,他总能及时发现,及时调整,一直把心放在学生的身上,聆听学生,关注学生,看见学生。
学生朗读不好时,他不着急,而是一步一步指导,让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当学生无法发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时,他不着急给答案,而是通过举例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启发学生。当学生无法写出落叶之美时,他一边巡视一边进行指导。
即使面对只能写出一句话的孩子,他也总是笑盈盈地提点学生,“你可以向这位同学学习哦!你听听,这位同学写到了夕阳哦……”课堂上,总是能听到他鼓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看到他鼓励的笑容。
学生就在薛老师的不紧不慢的耐心引导当中,从只能写出一句话到后面能够写出完整优美的一个段落,就这样,获得了成长。获得这样的成长之美,我想,学生一定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今天的感受就是:冬天最美是课堂。扎实灵动,循循善诱,松弛有度,着实迷人,让人心旷神怡。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