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语文三度时空 ,作者刘祥老师
记者:刘老师您好!前面数期的访谈中,和您交流的都是高三阶段的语文学习问题。今天我想换一个话题,与您聊一聊高中三年的自主性阅读。我们都知道,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阅读与鉴赏”被定义为基础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不但外显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素养“进一步发展”的行为支柱,而且内化为“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源头。只是,在现实的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高中生并未真正了解“阅读与鉴赏”的相关路径与基本技法,更谈不上建构三年一贯制的阅读体系。您可否针对高中三年间的自主阅读体系建构,帮助高中生们规划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刘祥老师:诚如您所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确实为我们设定了高中阶段“阅读与鉴赏”的多层级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倘若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果真能够将其落到实处,则任意一位高中生,即使不作拓展性的课外自主阅读,只要认真读好既有教材以及与教材紧密关联的各类文本,也大体上能够养成基础性的语言运用能力,掌握基本性的逻辑知识,了解一定量的鉴赏技法,粗线条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但上述这些“学习成果”仅只属于底线要求下的产物,与作为上线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必须走出单纯服务于教材与应试的学习思维,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宏大视野出发,开展自主性、体系化阅读实践活动。
仅从阅读内容而言,高中三年中,任意一位高中生均应该至少读完《乡土中国》《红楼梦》《呐喊》《彷徨》《野草》《边城》《雷雨》《女神》《复活》《百年孤独》《老人与海》等11部与教材紧密相关的经典名作,然后选择性阅读《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前四史”、《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工具书,《巨人传》《毛泽东传》等传记文学作品。如果只从是否会直接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这一最狭隘、最功利的要求看待这些作品,则它们或许与高考试卷上出现的那八九千字毫无关联;如果从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鉴赏品位的确立、道德情感的浸染、文化视野的拓展、综合素养的提升等视角看待这些作品,则它们无一不具备“生命雕刻师”的能效,能够在高中生的青春生命中注入足以滋养其漫长人生的不竭精神动力。
当然,高中阶段的自主性阅读也不可能不顾及高考。经过三年的成体系的自主性阅读训练,至少可以提升应试时的阅读速度,增强信息筛选与提炼的能力,积累一定量的写作素材。如果在自主性阅读中能够用深度钻研的态度“啃读”某一部经典性著作,并在历次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使用该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充当论据材料,则此种阅读便不但具有了宏观意义上的精神滋养与生命雕塑价值,而且拥有了微观层面上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价值。
记者:您开出的这个书单显然兼顾了不同阅读能力的高中生们的阅读需要,只是高中生的阅读时间毕竟有限,这些作品分别应该放在哪个年级阅读,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阅读,如何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呢?还请刘老师给出更加详细的介绍。
刘祥老师:高中生的阅读确实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但依旧要尽可能地避免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比如上面提到的11部必读作品,均应利用相对集中的寒暑假时间或休息日时间进行完整性阅读。因为这11部作品都对应着相应的课文,所以它们的阅读时间都应该安排在将要学习到相应课文的那个学期前的假期之中。如《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应放在初三升入高一的那个暑假集中阅读,《边城》《雷雨》《女神》可放在高一年级的寒假期间阅读,鲁迅先生的三部作品和《复活》可放在高二年级暑假期间阅读,《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放在高二年级寒假期间阅读。相当数量的学校,会为这些作品编写“自主导读清单”,也会利用一定量的课堂时间组织集体性研读活动。高中生们只要跟上学习节奏,即可完成这些作品的常规性阅读。没有开展这类集中阅读的高中生们,可利用网络资源检索相应的“导读清单”“研学清单”,将自主阅读和主题研讨结合起来。
至于选择性阅读的那些书籍,因为其本身的内容大多具有章节独立的特征,则可以穿插到日常的学习时间,利用边角料时间抽空阅读一章或一节文字。选择性阅读的文本选择因人而异,不强求必须阅读哪一种类型的经典著作。对传统文化有兴趣者可集中钻研《诗经》和先秦诸子的代表性作品;对诗词歌赋有兴趣者可主题性研读鉴赏性的辞典;对西方哲学有兴趣者可阅读黑格尔、康德、尼采、萨特、米兰·昆达拉、伏尔泰等人的代表性作品,也可以只主攻某一个人的多部作品。选择性阅读的目的在于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思维品质,故而需要挑战一些必须“跳起来”才能摸得到的前贤作品。阅读这类作品时,不要追求速度,而是要追求阅读质量,要将作品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建立关联,既能够用作品中的思想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又能够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验证作品中的行为与主张。
选择性阅读的书籍不能只读一遍,要经历粗读、细读、研读、啃读的多轮次咀嚼消化。先要能够将书“读薄”,即从纷繁的表达中提炼出最核心的信息;再将书“读厚”,即将书本中的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阅读的过程中要做摘抄,要作批注,还要写点儿随感。高中三年的作文训练,也要尽量从选择性阅读的作品中提炼论据素材。如此,阅读便超越了猎奇,进入了思考、探究与应用的领域。
记者:您对必读书籍阅读技法的解说,让我想到了当下学校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对选择性阅读书籍的阅读技法阐释,又让我想到了眼下属于热点的项目式学习。归纳您的主张,我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中阶段的自主性阅读究其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功利化的阅读,被附加了鲜明的目标、任务和方法?
刘祥老师:您的提炼非常精准!高中阶段的自主性阅读固然不必“直击高考”,却无法不服从于“课程”。有课程就有目标和任务,就有特定的情境和活动,就必然伴随着检测与评价。从这一点而言,高中阶段无论读哪一本书,都决不能只沉溺于作者描绘的故事世界或情感时空之中,而是必须用足够的阅读理性,去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社会对话,甚至与自我对话。
当然,要对话就需要有对话资本,这个资本就是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高一阶段这两项能力相对较弱,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将整本书阅读落实到语文任务群学习之中。高二和高三年级时,两项能力均有了提升,便可以开展个体微专题式的自主性研读,便可以自主设定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项目,依照项目开展系统性阅读活动。
举一个或许不够恰当的例子,比如某位高三学生特别喜欢《论语》,完全可以以“《论语》与高考作文”为研究项目,或是尝试着用论语中的一则语录来阐释数年来的各种高考作文题,或是用任意一道作文题为样本,从《论语》中选择不同的名言充当论据。经过这样的持续性训练,则该高三学生便不但透彻地研读了《论语》,而且打通了阅读、思考、写作的内在思维通道,用阅读为高考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记者:您举的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听来的一件事儿。记得一位名师同我说过,江苏某市曾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必须熟读一部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或者西方哲学著作,并规定无论写什么样主题的作文,都必须从这部作品中提供论据。这位名师说,这样的要求看似无理,其实在高考中很讨巧。刘老师您怎样看这件事?
刘祥老师:这事我也听说过,似乎是20年前的做法了,当时很多学校都在学习这一方法,但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学习成功。为什么没能成功呢?因为江苏的这个市有着极其丰厚的人文底蕴,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开始阅读,一直读到了高中。他们精读一部哲学著作时,有数百部甚至数千部各种类型的作品作基石。其他的学习者忽视了人家的这份扎实的童子功,误以为十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只需要读一部作品,这便让阅读成了浮在半空中的气球了,一戳就破。
由这件事可以发现,高中阶段的阅读必须将其当做一个循序渐进的事儿去做。高一、高二决不能欠下阅读的债,不能寄希望于高三的突击式阅读。眼下的高中学习,高一阶段虽然要同时学习十来门功课,但整体性课业负担相对较轻,一定要利用好高一这个黄金阅读期,补上阅读中的各种亏空。高二年级分科后,大多数学校在作文训练上主攻议论文,这便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支撑,也就必须阅读一定量的我国古典论著和西贤作品,既将这些作品当做范文进行章法结构的研究,又将其作为思想宝库进行挖掘。唯有打好了前两年的根基,高三时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足以应对高考。
美国教育学者戴维·珀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将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素养归结为专家思维和复杂人际交往能力。我们之所以要在学校教育中强化阅读与鉴赏能力,究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养成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向成功者那样思考问题、处理问题。阅读,不是为了知道别人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告知了什么样的道理,而是要从他人的故事和道理中获取“专家思维”,然后运用此种思维应对现实人生中的各种风雨。
记者:非常感谢刘老师的详细讲解,相信这些内容一定会帮助同学们正确认知阅读、理解阅读、践行阅读。
刘祥老师:谢谢您的采访!阅读如灯,照亮未来的路;阅读如船,携带着理想与光明驰向幸福的前方。希望高中生们能够把握住最美好的青年时光,用阅读与前贤对话,用阅读为情感掌舵,用阅读为生命护航。我们不必追求阅读中的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但必须追求阅读中的启智、赋能与厉行,必须让书籍将我们搀扶到巨人的肩膀之上。祝每一位热爱阅读的同学都拥有一份无限美好的前程。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