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单元教学中《手术台就是阵地》怎么解读,如何教与学 | 李竹平

2024/1/8 8:42:20  阅读:244 发布者:

文本教学解读

课文题目是“手术台就是阵地”。阵地是用来与敌人战斗的地方,手术台是给伤员做手术的地方,手术台怎么就是阵地呢?会读书的三年级学生都会带着这样的疑问阅读课文的。那么,教师解读这篇课文,也可以从这一问题入手,这就可以初步做到心中有学生。

读完了课文,就知道课文讲的是白求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春天,齐会战斗打响了,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这次战斗中,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谢绝了卫生部长恳请他撤离的劝说,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白求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连续工作69个小时的呢?故事中写道:“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朝手术台扑过来。”……就是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多么勇敢!多么负责!多么无私!

故事中,卫生部长恳求白求恩撤离的时候,白求恩说了这样一段话:

“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白求恩说“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联系我们前面聊到内容,再联系白求恩后面说的话——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就能明白白求恩的意思了。战士们在阵地上与敌人战斗,为的是守住阵地,打败敌人,保护人民;白求恩在手术台上给受伤的战士做手术,是在与伤病和死神战斗,为的是抢救伤员,打败死神。把伤员治好了,不久他们又能投入与敌人的战斗中。白求恩同时也在告诉大家,战士们不怕牺牲,他也不怕牺牲。

白求恩说的这段话里,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会有疑惑的地方。他为什么要说“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呢?原来啊,白求恩不是中国人。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1626岁时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都非常有名。9381月,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带着大量医疗器材,奔赴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春天。193910月下旬,他在河北省涞源县摩天岭前线战斗中抢救伤员,左手中指不慎被手术刀意外割破。他不顾伤痛和高烧,坚持战地救护工作。后因感染中毒,转为败血症,于11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

白求恩是一名伟大的医生,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毛泽东曾经在《学习白求恩》一文中写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手术台就是阵地》,讲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英雄说了一句最能体现英雄精神的话,那就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课文是怎样表现出白求恩的英雄精神的呢?第二自然段,先描写了战斗的激烈,环境的危险,然后描写了白求恩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天两夜没休息”,在硝烟滚滚,弹片纷飞中仍然“镇定地”“敏捷地”给伤员做手术。一边写环境,一边写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就更加突出了白求恩的勇敢、负责的精神。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卫生部长恳求白求恩离开,白求恩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拒绝离开,继续给伤员做手术。这里主要通过白求恩的语言,写出了白求恩内心的想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责任心,他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最紧张的情节片段。炮弹爆炸,布帘着火,危险就在眼前,可是“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通过这个情节片段,让白求恩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们读者的心中。

故事的最后,“三天三夜”“六十九个小时”,这两个时间数字,虽然简单朴素,却让人惊叹,让人更加钦佩白求恩。

总体来看,作者周而复使用的是写人记事作品常用的写法。一是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表现,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一写法是需要作为学习内容设计课堂实践活动的——“带着问题默读”,这就是要“带着”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第一题就是指向这一点的。二是细致的描写,包括外貌、动作、对话,课后第三题就是针对这一点设计的,所以也要设计到学习活动中。

从大单元整体教学角度来看,这篇课文又让学生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主题上,就要与前两篇课文的主要人物联系起来,并迁移到教室里的“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是第三篇课文才让学生进行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迁移呢?不足三个时,就形成不了“归纳”,就不能总结文本人物的共同点。迁移到教室里的“了不起的人物”(闪光人物),既是主题的凝聚力和发展力的价值体现,又是语文读写实践的价值追求——用一段或几段话,借助具体事情表现出教室里某个同学让人心暖的优秀品质。

学习活动设计

一、默读课文,回顾问题。

在进行单元整体自主阅读的时候,其中一个实践活动就是针对每篇课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就是进一步建立问题与课文内容、思考理解之间的联系。

二、结合环境,体会表现。

1.出示两组词语,判断分别来自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组:硝烟滚滚、弹片纷飞、烟雾、淹没、吼叫、爆炸、火苗、扑过来

第二组:布满血丝、仍然、镇定、敏捷、继续、争分夺秒、连续

2.朗读对照,体会品质。

1)找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读一读,图像化入境,说说当时的环境特点。

2)找出描写白求恩表现的句子,联系他在怎样的环境中有这样的表现,说说自己对白求恩的印象(评价)。抓住“镇定”“敏捷”“争分夺秒”和两个“仍然”,环境、表现对照朗读,深入体会和感受白求恩的勇敢和负责。

三、结合资料,加深感受。

1)聚焦第三自然段,提出疑问,结合简介白求恩的资料,明确白求恩的身份,理解为什么他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2)补充白求恩的日记和毛泽东的评价,,再次表达对白求恩的看法。

白求恩日记一则:

1938 8 21 日 午后八时

今天动手术,我的确累了。一共做了十个,其中五个是重伤。尽管我的确是很累了,但我从来没有像这样高兴过。我十分满足,我尽了我的一份力量,我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

能和以共产主义为生活方式的同志们生活在一起,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片段: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四、主题迁移,表达实践。

1.说说《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的司马光、列宁、白求恩三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2.说说教室里的哪位同学所做的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他闪光的品质,让人暖心。

3.制作“闪光人物卡”。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