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例谈:比较策略如何助力文本教学解读

2024/1/8 8:38:27  阅读:121 发布者:

注:文章选自《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一书,有删改。

一、同一文本内部的对比。

“白鹭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是郭沫若的《白鹭》(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片段,拿朱鹭、苍鹭与白鹭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种非常直接的对比,在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中也有。“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片段中,写到了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美妙绝伦”的月亮,都是为了对比出故乡小月亮在作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分量。当然,非文学文本,如说明文中,作比较是常用的说明方法,以突出说明对象某个方面的特点。

《珍珠鸟》(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和《刷子李》(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对比,运用就比前面两个例子要含蓄,对突出文本意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珍珠鸟》中先写大家都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等读到后面,却发现小珍珠鸟不仅不怕“我”,反而有些放肆了,读者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自己给出了答案:“信任,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刷子李》中,徒弟曹小三心态的变化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刷子李的淡定与徒弟的不淡定也形成了对比。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就经这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的很多选入教材的作品,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或明或暗,作用都不容小觑,如《挑山工》《花的勇气》《献你一束花》等。

对比是一种写作方法和策略。读的方法往往要追根溯源,看见作者写的设计和思路,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真实意图来。说明文自不必说,散文、小说等,这种方法策略,阅读时亦不能错过。

带你一起深度解读文本+大单元教学设计

二、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比较

文本与文本之间之所以有比较的可能性,是因为很多文本的内容和题材是一致的。例如,根据郑振铎作品改编的《燕子》(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与菁莽的《翠鸟》,第一自然段都是写外形的,写法却不一样;《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都编排在一个习作单元里,每篇文章中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刘湛秋的《三月桃花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和冯德英的《春潮》都是描写春水的散文,风格上却是一“婉约”一“豪放”……将在某些方面有联系的两个或多个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解读,能更加鲜明地看出不同文本的特点和个性,也能帮助学生从共同点中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表达方法和策略。

《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四篇文章,进行对比解读,至少可以发现两点有价值的内容。其一,四个故事中想象都是有缘由的,《宇宙的另一边》中,“我”对宇宙充满了好奇;《我变成了一棵树》中,英英在树下玩得好好的,妈妈却在这个时候喊吃饭,心不甘情不愿,希望自己此时此刻能变成一棵树就好了……这样的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可以启发学生,想象都是源自情感和心理的需要,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二,四个故事,提供了不同的想象策略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属于自己的想象。

还可以拿一个作者同一主题内容的文本进行比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还可以从对比中加深对具体表达方法的领会和习得。例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统编版五年级上册),通过一件事,通过对这件事中场景和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无私伟大的爱。同样,在梁晓声的另一篇散文《我的第一支钢笔》中,通过另外一件事和对这件事中场景、细节的描写,表现了母亲无私伟大的爱。

如果是译文,还可以将不同作者的译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屠格涅夫的《麻雀》等。

三、课文与原文之间的比较

文本解读最终是为课堂学习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选编进教材的课文,为了更好地聚焦学习目标或更方便学生学习的目的,往往会进行改动。这种改动,多数都是必要的和成功的,有时候也会有失之偏颇的情况。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将改动后的课文与原文进行对比解读,有时候会从对比中发现有价值的课程内容。托尔斯泰的《跳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选入课文中,少了有些版本译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船长看见儿子得救了,突然大叫了一声,好像有样东西梗住他的喉咙似的,走进自己的房舱去了,因为他不愿意让任何人看见他哭。”没有这个自然段,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果敢、机智的船长形象;有了这个自然段,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明、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他是船长,也是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父亲。如果补充上这个自然段,小学生读者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船长是一个平常人,具有人之常情;他不是神,但是他却具有不凡的气概,这种人才是最值得尊重和学习的英雄。

琦君的《桂花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也有很多改动,尤其是删掉了父亲做的两句诗。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乡之情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对文本中文化意象的理解,是有影响的。毕竟,文中的桂花、雨、中秋节,都是传统的文学文化意象,在受过古典诗词熏陶的琦君心中,写这篇以桂花寄托思乡情的散文,一定是想到有关的古诗词的。有了父亲做的两句诗,这种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课程内容的选择。

运用对比解读进行文本解读,使得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梳理也更加明晰,更加科学。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