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课堂 | 关注问题解决 提升学生素养 ——记闵行区小学信息科技骨干、青年基地教研活动
2024/1/5 17:12:23 阅读:91 发布者:
关注问题解决 提升学生素养
——记闵行区小学信息科技骨干、青年基地教研活动
12月14日下午,以“关注问题解决 提升学生素养”为主题的闵行区小学信息科技骨干、青年基地教研活动在明强小学西校区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由信息科技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区教研员周纯主持,区骨干以及青年基地全体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及部分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活动分为三大板块:课堂观摩、互动研讨、专家点评。
第一部分 课堂观摩
明强小学孙童童老师和顾维彬老师分别执教了两节公开课——《体测数据可视化》和《假如文物会说话》。
孙老师以“体测数据引导锻炼方向”为单元主题,融合体育、数学等课程内容开展了跨学科教学。在课上孙老师以学生最想了解的三个体质测试问题为情境线,引导学生认识图表、分析图表、创建图表,构建了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历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在学生实践活动时采用在线协作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顾老师执教《假如文物会说话》一课,从流浪文物困境出发,由文物“编号”引出“编码”知识内容,制定了情境线、活动线和知识线,三线融合并进展开学习。引导学生感知编码的作用与特征,在认识编码规则的基础上运用智慧笔自主设计文物展览地址编码规则,借助图形编程工具进行编码规则的实际应用与验证,倾听流浪文物的心声。
第二部分 互动研讨
孙童童老师从单元主题选择、单元整体设计、单课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单元选题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第二学段“数据与编码”模块的跨学科主题——用数据讲故事。同时参照浙江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数据讲故事》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围绕学生比较关心的体测数据,以问题链的形式串起整个单元的教学。在单课设计中,以如何合理选择合适图表解决三大体测问题为主线,设计了思维进阶的三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数据可视化的作用以及可视化图表类型的特点、如何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合理选择可视化图表、小组在线协作创建可视化图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顾维彬老师从选题背景、单元构建和设计思路三个方面展开说课。单元依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数据与编码”模块内容要求第1、2、3条,参考浙江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第3单元身边的编码,结合当下热点流浪文物的回归,创设“流浪的中国文物”单元更好地进行知识降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单课设计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掌握编码知识基础上,自主设计编码规则,并运用图形化编程软件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对编码的验证,进一步感知可依据实际情况对编码规则进行优化与调整。
随后,基地的老师们针对两节课进行评课交流,老师们分别从情境选择、目标设定、活动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客观的评价了两位青年老师的亮点和改进建议。
第三部分 专家点评
区教研员周纯老师作了总结点评:首先她对两位青年老师的教学给予了肯定,两位年轻老师的课还是很有启发的。她表示,两位老师的课都各有特点,孙老师的课结构良好完整;顾老师的课选题让人眼前一亮。周老师还提出两个问题让老师们去思考:一是两节课的容量都比较大,学生是否一节课都能理解?后续可以尝试拆成两节课。二是信息科技课无论操作技能类还是知识概念类的课程都有共性: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传统的先讲概念再体验是不是小学生适合的方式?如果上课流程倒过来,再输出广泛的应用价值是不是更适合小学生?可以在后面的教学中继续探讨。
本次基地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与研讨的平台,让我们借此契机,将所思所想应用于实践,共同推进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
转自:“明强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