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课堂 | 数字化赋能,探索教与学变革新样态 ——记上海市小学数学数字化转型教学研讨活动
2024/1/5 17:10:50 阅读:96 发布者:
数字化赋能,探索教与学变革新样态
——记上海市小学数学数字化转型教学研讨活动
12月20日下午,上海市小学数学数字化转型教学研讨活动在七宝明强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闵行区教育学院主办,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承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章敏老师、闵行区教育学院小教研室主任李群老师、闵行区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陈培群老师、宋永福老师、上海市各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及教师代表、闵行区各小学数学教师代表、闵行区小学数学骨干基地一组学员,明强小学全体数学老师等共300多名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明强小学校长姚凤,副校长:沈新红、刘依婷、姜丽霞、吴顺军也一同参加。活动由课例展示、主题交流、专家点评和总结四个部分组成。闵行区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宋永福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
课例展示
明强小学王一菁老师执教了三年级的《时、分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时针与分针联动的经验,本节课依托三个助手平台提供时针、分针精准联动的操作工具,设计了本节课的三个数学实验。通过两次对只有一根针的钟面上所指示的时刻的猜测、辨析、验证的互动过程,将静态的时刻认读与学生已有的动态时钟认知相呼应,建立时针和分针的联动感知,从而突破钟面静态表象,促进学生主动形成对时、分关系的深度认知。“三个助手”中的时钟学件让学生能灵活拨动时针或分针,精准确定它们的位置,并通过“记录分针(时针)”按钮,留下思考痕迹。老师通过捕捉丰富的生成性学习资源,有效推进课堂教学。
明强小学李静老师执教了五年级的《变与不变——图形探秘》,立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探究和思辩,初步刻画运动方向改变形成的角,促进几何直观素养发展。在图形探秘的直观感知中,自然引发学生对多边形外角和的感悟,形成初步推理意识。整个学习活动,李老师借助“三个助手”发布数字化学习任务,实时收集学生作答情况,可视化呈现学生的过程性和个性化思维,精准回应交流。本节课辅以H5、无人机拍摄等多种技术的融合运用,支撑实践活动生动、深入地开展。
主题交流
陈培群老师分享了题为《有感觉地学、有逻辑地探——“真问题”引领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探索》的主题交流。陈老师介绍了这两节课研究的来龙去脉及背后基于学生“真问题”的深度思考。这两节学科实践活动,尝试在教学中击中学生的感觉,让学生神入其中,进而有逻辑地开展探究,实现深入延展。陈老师指出教师需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沉潜和精进于教学的专业研磨。在新课标理念落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实践积累、提炼、回归,教师在“融”与“析”中也要有感觉地学、有逻辑地探。
专家点评和总结
章敏老师引领老师们从三个方面再次解读这两节课:看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看到了深度学习,看到了数字化赋能。“看到”的三个维度视角既有理论的宏观指引,又有结合课堂教学的微观剖析,梳理了从理念到实践贯通的过程,对两节课进行精彩和全面的点评。
领导讲话
李群主任首先对章敏老师的指导表达了感谢,并且欢迎其它区县的教研员莅临闵行进行指导交流。接着,李主任回顾了闵行区小学数学研究经历的几个重要研究阶段,肯定了闵行数学教师在教研员们的引领下自始至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素养导向,立足真问题,开展数学教学的真研究和真实践。
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促使明强数学团队更深入研究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后续数学团队会继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技术赋能下的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转自:“明强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