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和乐教育:聚焦“备-教-学-评”一体化,构建高效课堂新样态——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校南平实验小学教学研讨活动

2024/1/5 16:24:18  阅读:137 发布者:

为进一步贯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继续深化“双减”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122日,我校隆重举行以“聚焦‘备---评’一体化,构建高效课堂新样态”为主题的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校南平实验小学教学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很荣幸地邀请到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黄国才和冯洁珏两位专家莅临现场进行精彩课例展示、专业点评和专题报告,同时诚邀福州实验小学、新疆吉木萨尔县第四小学、江西省罗坊镇希望小学的老师们线上共研,线下还邀请了南师附小、夏道小学和其他延平区属校及建阳区将口中心小学的骨干教师。

扣单元语文要素,品葡萄沟美与情

玉屏校区魏起君老师执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对本课进行备课时,魏老师特别关注“语文实践活动”“欣赏和审美”“表达与思考”这三个方面,并有机嵌套入教学设计中。

课堂中,魏老师紧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先以视频导入,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接着,在“抓关键词句,赏葡萄沟之美”这一核心任务的驱动下,孩子们走进葡萄沟,充分感受其中的景色美和人情美。在以各种形式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魏老师借助学评单出示评价标准,并引导学生从枝叶、葡萄、老乡这三方面介绍葡萄园,再以“南平市花百合花”为素材,让学生创意表达,并油然而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用童眼探索自然,寻月迹之乐与趣

文体校区的元志远老师执教的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一课。对本课进行备课时,元老师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挖掘寻月之趣,进而发现贾平凹笔下的夜月之美”,并引导表达“杯中月”,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素养。

课堂中,元老师带领学生登上“童眼探自然”的学习之车,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个性朗读等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味。在此基础上,元老师巧借杯中月视频及导学单上月亮变化的分解图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将课堂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同时制定评价标准,以评促写,以评促学,从而真正实现审美创造。

诵读现代诗三首,悟诗词之韵与境

福建省普教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冯洁珏老师以精彩课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为与会老师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课前,冯老师以南平实验小学的前身,“豫章小学”中“豫章”二字的由来为引,与孩子们谈话交流。孩子们向冯老师热情分享自己对校史的了解,不知觉间拉进了彼此的距离。

课上,冯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悟短诗的节奏美,并借助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受现代诗的特点,感悟短诗的情感美,并顺势让学生仿照短诗格式进行自由创作,在学生的用心创作中挖掘更多触动人心的瞬间,促发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初步感知,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冯老师的短诗教学带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空灵的诗词世界,在循序渐进中体悟母亲的爱裹藏于字里行间的奥秘,在诗词之韵与境中浸润童心,令人回味无穷。

专业点评中肯綮,悉心指导再进阶

授课完毕后,冯洁珏老师对三节课例进行专业点评。冯老师对这三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提炼出三节课的共同优点:1.具备单元整体意识,统筹兼顾,前后勾连,在主动建构中串联整个单元;2.以课后练习为抓手,将课后练习嵌入课堂活动,以落实语文要素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3.落实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听、说、读、写、思、多媒介阅读”的综合运用。

针对课堂教学当中的一些共有困惑,冯老师耐心细致进行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为与会老师带来了实践层面的启发。她在提升建议中主要围绕“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的构建”和“课文文本与原著在课堂中的有效衔接”两方面进行了重点强调。她还结合黄国才老师撰写的《强化隐性读写结合,优化显性读写结合》一文进行细致阐述,以便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文本背后的用心着意,令与会老师们收获颇丰。

专家引领促提升,教学赋能助成长

精彩仍在继续,研讨再掀高潮。当天下午,福建省小学语文领衔专家黄国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课标理念”——构建素养导向的“备---评”互动一体的学习生态》的报告。

在报告的开场白,慧眼如炬的黄老师以独到的视角揭示了此次与会学校所属省份的内在文化关联,同时将这种文化纽带与育人使命巧妙结合,将全体与会老师们的心紧紧联结到一起,令人倍感振奋。

随后,黄老师正式开启报告。他将对上午三节课的点评融入专题报告之中,对三位执教老师均给予充分肯定,并围绕不同维度,相机契入实践路径指引:

      一是备课与教学的契合性。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先琢磨,基于读懂读透课文的基础,再思考怎么教学生琢磨、练习,设计出可行的教学活动。多维度备课,精准定位学情,才能指导到位。二是情境创设的“可行性”。创设情境其实并非要在课堂上获教学中无中生有地添加“学习场景或环境”这一要素,可以尝试利用课堂展示现场搭设即时情境,如此就是在“完善或优化固有的学习情境”,当然也可以“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习自然而真实地发生。三是从“读课文”到“读原著”。在突出个性方面,要切实为学生实际阅读原著作一条“引子”。“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基本路径,促成学生实际阅读原著行为。阅读是一个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只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掌握阅读的方法才是阅读动力源泉。四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教学其本质是教思维、教学生如何思维。其中,语文学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五是教学过程需嵌套课后练习。教学过程不管如何进行设计,都应该以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为基本原材料,嵌套课后练习,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拓展。这样既简便易行,又不至于超标拔高。将上述材料中的练习加以改造,变成适合学生的作业,尤其是课文后面的练习,精讲精练,精练精品。关注“三单”的研制,将其与教、学、评相互融合,良性互动,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态。

黄老师的报告鞭辟入里,在“备---评”互动一体的学习生态的构建方面,为与会老师指明了方向,令人获益匪浅。他深情寄语:落实新课标,减负提质量,要好好教书(教科书)——教学生读书、思书、用书、“创”书……努力构建素养导向的“备---评”互动一体的语文学习生态。

心得共享启思悟,同心践行肇新航

詹娴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评”一致性探讨》里提到真实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心理真实性,即学生在完成真实性情境任务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感受与现实情境是一致的。元老师问学生作者在追寻月迹,你觉得他还在追寻什么呢?学生陆续回答:美好、希望、理想等。在创意表达环节,学生说出了:“只见月亮从碎片形状到又泛起波纹,最终成为一轮满月,水中有月,月中有梦想,梦想中有希望,希望中又有美好的幸福,寻月,其实就是在寻找梦想。”这两个有效环节说明,学生在这样真实性的情境创设中完成了对贾平凹的语言文字的品悟和鉴赏,学生认知“美好”的过程和心理感受与现实情境是一致的,这就是心理真实性。

陈静

在黄国才老师看来,凡是需要学生朗读、背诵、写字、习作的地方,教师都可以下水。那么如何下水呢?个人认为需带“思”下水。在“下水”之前,需结合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单篇目标思考: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上岸”后想一想: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能提供哪些帮助?而课堂中,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我们进行调整:哪些问题是我多虑了?哪些问题我没有考虑到?可以怎么解决?这些思考能让我们在课堂现场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策略以达成教学目标。《葡萄沟》一课, 课后习题第二题嵌套进了课堂,但是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教师在课前没有“下水”加以思考,在课堂中也没有“下水”加以改进,结果就是中等及以下的孩子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叶美芳

文学的学习不仅是整体感知、审美的体验,还是文学的知觉过程,理解过程,理解过程离不开对作家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的欣赏评价。这篇文章语言表达的一大特色就在于作家贾平凹融入了陕西方言,儿化音以及叠词的大量使用,使得文章具有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个人认为是否在品析文本的基础上,可以对比贾平凹的其他文字片段例如《冬景》《五味巷》引导学生对比发现,贾平凹写景物时候,很爱用叠词,儿化音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悟名家的语言风格,进而激发学生阅读贾平凹的其他作品的兴趣。

马娜

新课标强调应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既可以让学生对标认识、调控、反思自己的学习,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等。以元老师设计的“书写杯中月”的活动来看,他有强烈的评价意识,能够注重评价的作用,设计了较为合理的评价量表,以评价导学、控学、诊学。但新课标中也指出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倡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因此,在评价量表的设计上是否可以增设师评、同伴评或家长评?此外,还应注意评价量表不仅要有维度的设计,最好也有尺度上的设计?  

吴月丽

情境的本质是“真实性”而非真实,建构“真实性”情境,包括应用场景的真实、角色真实、开展工作过程真实、成果应用真实。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情境素材和呈现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元老师创设了“寻觅童年时光的月趣”这一情境,紧扣一个“趣”字展开教学,在品读赏悟过程中逐步探寻作者寻月之趣,体会贾平凹笔下的月亮动静之美。对于“寻趣”,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在寻趣之后的“杯中月”创意表达时,学生才能有感而发,观景生情。  

林虹

黄国才老师在讲座中说道: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而他们之间最好的关系应是教学相长。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沉迷于背教案,走流程,要在思想上放弃“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定要听到我预设的答案”的简单粗暴思维,不因学生答到自己的预设答案而欣喜若狂,蜻蜓点水般地进入下一环节;也不因学生沉默不语、答不到点上而焦躁,自乱阵脚。魏起君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在交流葡萄沟的美好这一环节时,是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再结合学生无法突破的难点,借助

等方式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是否这样学生的学习力会得到更多的培养与提升。

结语

数载聚沙终成塔,穷积跬步定致远。笃行问道延课韵,漫路修远察真知。在黄老师、冯老师两位专家的理念引领下,结合精彩课例,我们对“备---评”互动一体的学习生态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更进一步的实践转化,以及省基地校研究项目的推进,仍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多样化探索。立德树人担使命,笃行不怠向未来,我们重任在肩,永远在路上!

转自:“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