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教育神经科学,设计高中古诗文教学

2024/1/5 13:42:07  阅读:100 发布者:

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各种神经影像技术针对古诗词展开了眼动、脑电、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多种实验研究,为诗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神经科学证据。以这些实证依据为基础来设计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更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

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高中生学情分析

本课执教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16~17 岁)。这一时期的学生属于青少年中后期。研究表明,随着青春期的发展,青少年整个脑的灰质会减少,白质逐渐增加,并且与奖励相关的脑区的激活也会随之增强。在社会情感方面,与情绪记忆、监控情感信息和学习有关的杏仁核发挥着主要作用。此外,与儿童和成人相比,青少年在接受奖励时腹侧纹状体表现出更大的激活,而纹状体正是强化学习的核心脑区,这意味着青少年脑的可塑性发展,也展现出教育教学对青春期学生成长发育的意义。还有研究表明,整个青春期,海马体及其与前额叶皮质的联结,以及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之间的结构逐渐成熟。纹状体和前额叶皮层之间的整合有助于促进基于价值观的认知控制。总体来说,高中学生在情感、学习、认知等方面处于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而学习和鉴赏古诗文,不仅能丰富高中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陶冶情感品性,促进其更好地成熟发展。

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古诗文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运用熟记诗歌引出新诗的学习

有研究者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技术对诗歌和散文的大脑激活差异进行研究显示,“熟记在心”的段落引发了顶叶的强烈激活,通常只需要最少的语言处理,就能达到理解的效果。此外,在一项文学体裁对句子理解影响的脑电研究中发现,对于单行文本,如果明确向读者指出要阅读的是诗歌,会促使读者探寻更丰富的内涵意蕴。而诗歌的专业知识在诗歌理解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专家和新手的诗歌阅读实验研究发现,专家关于诗歌的丰富知识能够引导其注意诗歌在形式或内容上的要点,使主观体验的结构更加完善,从而做出更加精细的判断。

据此,在《蜀相》教学的开始,我们以学生曾经学过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一诗导入。《蜀相》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具有相似性,都属于咏史怀古诗。在导入时,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熟悉诗词的回忆,明确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咏史怀古类诗词,以帮助他们快速达到语言理解的效果。此后,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认知框架: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补足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为《蜀相》的教学做铺垫。

体悟情感:赏析动词并身临多彩动景

动词与情感

一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 , 汉语动作成语的语义理解会引起包括顶叶、额叶和颞叶等脑区的活动,这与负责相应动作的感觉运动脑区是拟合的 , 表现出具身效应。动词的处理会激活前额叶皮层,前额叶激活可能是通过额外检索情景细节以及创造性地组合这些细节的工作记忆需求而导致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 ERP)的研究发现,在动词和形容词诱发的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lexLPC) 中,积极词引起的振幅更大,反应时也更快,反映了动词和形容词的积极情感偏向。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多媒体中的情感设计促进了中学生古诗文的学习表现,外界的情绪诱导与材料内部的色彩设计正向结合,显著降低了学习者的感知难度,促进了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和迁移表现。而在对动态和静态景观的审美判断中,与视觉(梭状回、枕中回等)、认知(额下回)、情绪和奖励(脑岛、眶额皮质等)处理相关的脑区被激活;与静态景观相比,动态景观的审美判断在颞中回(参与视觉运动感知分析)和海马体(评估审美和愉悦刺激)的激活更强,这表明视觉处理和情感相关脑区比静态景观更活跃。

基于此,我们在《蜀相》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关键信息,并结合诗句中的意象呈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影像,来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在首联中,“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便有急于探访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完成对“寻”字的探析之后,我们让学生代入杜甫的角色,模仿“寻”的动作,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此时激动和敬仰的情绪, 达到情感理解、共情的具身效果。

情感理解

而对于颔联,碧草、春色、黄鹂、好音,4 个名词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静景,却因“自”“空”二字化静为动,徒添了无尽的沧桑。通过以乐景写哀情,突出了杜甫的悲叹、惋惜之情。一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与中性词相比,积极词的词汇决策延迟更短,准确度更高,激活了左眶额皮质、上额叶皮质和双侧颞中皮质等脑区。与消极词汇相比,积极的词汇还可以增强海马体和前扣带皮层的活动,表明其在情绪记忆检索和编码、情绪调节过程中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彩色动态的视频影像,向学生充分描绘原本美好的景物,使用积极词汇加深学生对于诗歌情境的记忆,再转而突出“哀”情,通过这种对比,促进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律诗具有句数固定、严格押韵、讲究平仄、要求对仗的特点。而律诗中,又以杜甫的成就最高。一项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表明,韵律预期和语义理解可以调节视觉词汇识别的早期语音加工:押韵不一致会引发 P200效应,并且与语义一致的诗歌相比,语义不一致的诗歌只有在字符与预期的押韵方案一致时才会产生更大的 N400响应。进一步的眼动研究表明,读者对入韵字和相押字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字,当押韵规则合理时,语义合理诗句的阅读理解正确率显著高于语义不合理的诗句,意味着语义合理性和押韵规则性之间显著的交互效应。

在《蜀相》颈联的教学中,对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学习,就可以通过上述关于语义和押韵的证据进行交互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以问题式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可否将原句改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愿’”?试比较原句和改句哪个更好?答案为原句更好。第一,原句形成对偶,且诗句语义合理。三顾茅庐是刘备为了求取平定天下的良计,而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足以看出老臣的忠心。“天下计”对偶“老臣心”。再引导学生联想已经学过的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本为布衣,于乱世中能得刘备三顾茅庐,“咨臣以当世之事”,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愿为其奔走效劳、匡扶汉室。从“三顾频烦天下计”可以联系到“老臣心”,正是因为诸葛亮深受刘备礼贤下士的恩遇,所以忠心,语义上更合理。第二,结合上下联,诗句中的“森”“音”“心”“襟”押平水韵“下平十二侵”韵,更朗朗上口,而改字“愿”不符合押韵规则。

而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样可以用押韵和语义交互的方法来教学。改为“泪满衫”“泪满衣”均不押韵,从而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韵律感受中增强诗歌理解的流畅性,体会韵律和谐之美。此外,尾联中的“泪”字是全篇诗眼,对于把握全诗的思情感情至关重要。一项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研究了诗句鉴赏过程中顿悟发生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在诗眼呈现后的 500~700ms 内,与无法诱发顿悟的诗句相比,诱发顿悟诗句的脑电波形存在一个更加正向的偏移,且激活了顶部和枕部等脑区。此外,相比于新手,专家在读诗时能够清楚地预见诗人打算表达的态度或观点,这将作为核心元素统合起所有与之相关的命题。因此对诗眼的揭示和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各个意象,从而对全诗有更准确和全面的把握。

在《蜀相》中,“泪”字奠定了本诗悲痛的情感基调。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何“‘自’春色”、为何“‘空’好音”以及为何“泪满襟”。诗人对诸葛亮智谋无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壮志难酬的遭遇表达出无比的悲痛与惋惜。这不仅是对诸葛亮的“泪”,更是以之为鉴深感自哀的“泪”。杜甫年少时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却困守长安十年,遇安史之乱,少时的理想抱负终究无法实现。《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正是他漂泊流亡、老病孤哀的真实写照。因此,纵使跨越历史,杜甫与诸葛亮的悲痛其实是相通的。在教学中,通过对诗眼的阐述,带领学生回顾所学,串联起全诗的意象和手法,以及诸葛亮与杜甫的生平经历。调动起学生对诗歌的熟悉度以及对诗歌情景的身临其境感,这两者正是调节诗歌共情体验的主要因素。

(本文刊载于本文刊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3910日出版,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许浩宇 周加仙,贵阳普瑞学校  王静 蔡芳)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