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学段班主任处理“网暴”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应对策略

2024/1/5 13:40:32  阅读:134 发布者:

【摘 要】日渐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和“网络暴力”事件开始逐步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要解决好“网暴”可能带来的危机,班主任要清晰地理解学生面对应激源时所产生的“心理机制”变化,并使用有效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危机”。本文从一个“网暴”的真实案例出发,详细分析了学生“心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思路和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提供一些简单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  班主任 “网络暴力” 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网暴”现象已经成为危害高中生身心健康的新型“杀手”。公众可以时常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类“网暴”事件,其中也不乏涉及到校园内外的学生群体。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预测的,有些学生在“网暴”下出现了心理抑郁、行为偏激甚至走向了自我毁灭。作为学生的“守护神”,班主任的当务之急是需要思考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与应对方案。

一、学生“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及处理过程

这里列举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个涉及校内外的真实“网暴”案例。

时间:20226月。

涉及人员:J同学(男)、Y同学(女)、一名未知身份的网暴人员(为方便表述,这里设定为X)、班主任及班级其它涉及人士及知情人士。

事件缘起:J同学在游戏群中谈论Y同学的相关情况。因言语与一名未知身份的人士(X)产生冲突,引发(X)在“百度贴吧”及“相关游戏群”中恶意实名中伤JY两人,并造谣诱骗少女等恶劣情节,其中也牵涉到班级中其它学生的个人信息等情况。

处理过程:班主任在听取J同学和Y同学相关事件描述后,查阅两人提供的聊天记录及网络上(X)所发布的相关谣言。在微信中连续多次发起电话会议(会议人员包含JY及其家庭监护人,理清相关事件的脉络及具体情况),报备年级组及德育处等部门。在班级相关同学的共同协助下,共计有20名左右的班级同学自发对“百度贴吧”提出造谣撤销发帖,致电12345等部门处理该事件。

处理结果:在班主任和班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恶意中伤的相关发帖在12小时内被“百度”网站删除,并封闭发帖人(X)的相关账号((X)此后再未出现)。由于处理及时、得当,事件未对JY两人及双方家庭造成持续影响,学生在事件解决后也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网络暴力”事件中学生“心理机制”变化的分析与思考

1. 明确 “网络暴力”概念的基本界定

首先要明确的是,当前出现的大量所谓“网暴”事件,是需要有明确界定的。目前对“网暴”名称的定义,并非是一个法律概念。但由于事件的大量出现,2023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见这一现象已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在校园内,往往有学生将出现在生活中的许多网络事件简单的界定为“网暴”,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这会给分析、解决“网暴”事件带来大量的误区。这里引用《西安科普网》2022118日对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暴力的一种,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受害者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并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

如果所遇情况符合上述定义的范畴,就可以被明确划分为“网络暴力”。

2. “网暴”事件中“学生心理机制”变化的基本分析

解决好“网暴”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生的“心理机制”问题。大部分的严重危机都是“心理机制”奔溃所引发的。“心理机制”指精神层面的活动机理,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变化指人们在情感、认识、情绪、喜好上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行为动机(决心、毅力、选择)的作用。“网暴”事件的发生就是学生“心理机制”出现危机的开始。在面对危机时,普通人会先后激发出三道基本防线。即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生理屏障,如下图所示。

应激源之下的三道心理防线

学生经常成为“网暴”受害者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们在第一道防线“认知评价”上是存在缺失的。由于年龄和社会经历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群体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仍未成型,由此引发这一群体的人格尚未完全定型。同时,学生“网暴”事件往往事发突然,难以预计,且较为隐秘,他们也缺乏临场应对的策略。在经过了短暂的发酵后,第一道防线直接被突破,进入到 “情绪调节”防线。

“情绪调节”这个环节,也存有两种模式。其一是自身的情绪调节,这与第一环节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处理得当,可以大幅度的缓解“网暴”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另一种是借助外部干预,干预的对象一般是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如果学生未能通过自身进行情绪调节,或应激源所产生的冲击过大,就会对外部干预产生相对依赖的局面。干预的力度和方式越符合需求,干预的效果也相应表现的越好。

如果“情绪调节”未能产生相应的效果,问题就会过渡到“生理屏障”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已经需要通过咨询、治疗和药物进行干涉了。大部分重度抑郁的学生都处在这个阶段。目前所见大部分严重的“网暴”事件,都是三道防线都被突破所导致的身心奔溃所造成的。

三、班主任处理“网络暴力”事件的基本思路及应对策略

面对日渐增长的“网暴”现象,班主任可以从五个层面去应对这类事件的出现。

1. 逐步构建完整的“认知评价”系统。

“认知评价”系统中包含人格、经历等多重因素。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导中要时刻关注学生“三观”的发展状态,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遇来提升他们的社会阅历。还可以借助班会课、圆桌会、读书沙龙等方式研讨“网暴”的相关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免疫力”,确保他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会过早陷入危机之中。

2. 尽早发现,及时干预

要防止“网暴”事件持续恶化的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由于自我应对能力有限,大部分情况下会快速过渡到第二阶段,此时就需要有及时的干预以免情况的持续恶化。要想尽早发现不良状态的出现,需要构建好“学生—教师”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学生要有寻求教师帮助的意愿和信心,才可能更早的了解到事件的基本概况。在本文开头的案例中,笔者可以在事件发生之初就了解到事件的全貌,是后续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学生对班主任的高度信任以及对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同时,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也要对班级学生突然出现的精神不佳,行为偏差,状态异常保持一定的敏感度。

3. 构建集体保护屏障,避免弱势落单状况

“网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数人对少数人,强势方对弱势方的失衡局面。而学生群体在“网络暴力”中往往属于后者,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当构建出一个集体性的“屏障”,强大的凝聚力不仅可以提升班级的整体状态,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群体中的“学生个体”。在本文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同学对JY同学的支持和帮助,是防止他们被“网暴”侵害的关键。在校园中构建“以群体保护个体,以屏障护佑弱势”是未来面对愈发多样的“网暴”行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4. 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面对“网络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严重危机,无论是学生还是班主任都应当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虽然每位班主任都具备自身的优势,但也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网暴”现象可能会产生各种组合式的侵害,如果难以通过自身进行解决,最佳的方法还是要及时通过求助于专业人士的帮助(如人身威胁—司法部门;心理危机—心理专家;人身健康—医疗系统等)。

5. 方式多元化、应对多样化,积累成功样本,传播成功经验

“网络暴力”作为互联网快速发展所出现的新型问题,其形式和变化是不可预计的。每个“网暴”案例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面对一直在变化的“网暴”事件以及数量的不断增长。需要用更为多元和多样化的方式去应对这一危机。无论是个体解决,还是群策群力,每个“网暴”事件的案例都应当被作为成功或失败的样本进行分析和学习,并在班主任的相关培训和学习中进行经验的分享和传递。在大量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的过程中,相信解决“网暴”事件的方式和选择也会表现地更为高效和多样化。

综上所述,在高中学段班主任在解决“网暴”问题中应当根据事件的特征和自身的特长进行分析比对,用最有效的方式对“网络暴力”说“不”。为不断给学生们打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努力。

(作者系上海市向明中学 张斌)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