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陈学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市西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曾获得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说教学策略,是语文教学中亟待深入研究的真实问题。本文旨在改变以往小说教学中主题理解浅表化、人物形象概括标签化、难以有效应对具有鲜明写作个性的小说等弊端,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希望带动本单元经典小说的研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说教学策略
前端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说教学策略,不是机械地对应某一个方面,而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将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老人与海》自1952年出版后,赢得了崇高的赞誉,相关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圣地亚哥成为“硬汉”的代名词,讴歌“硬汉精神”,了解“冰山理论”“电报式语言风格”,已然成为教学内容。但是,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的那样:“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我们要吸收借鉴前人的成果,但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发现,而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深度钻研。
《老人与海》(节选)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多样的文化”。以《老人与海》(节选)为例,研究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说教学策略有两点现实价值:在单元教学背景下,能为《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复活》(节选)的研习提供阅读经验;能为从节选到整本书阅读提供有可操作性的阅读路径。
教学任务分析
通过文本细读,以人物为重心,发现情节推进的特点,理解小说的语言风格,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主题;以《老人与海》(节选)带动整本书阅读,带动单元其他篇目的研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文本细读,理解情节推进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题;解决《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中的新问题,带动单元篇目研习。
2.教学内容
小说情节推进的特点;语言风格;老人的形象和主题。
3.教学重点
梳理情节推进过程中老人的言行和心理活动。
4.教学流程
文本细读,梳理表格→理解情节推进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小说丰富的主题→带动《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带动单元篇目研习。
5.教学过程
(1)细读文本,梳理表格(下表1)。
表1
(2)通过表格梳理,你对于小说情节的推进有哪些发现?你对老人的形象有哪些理解?
示例:①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以老人和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推进情节。第一、第二个回合叙述扎实、描写细致;第三个回合篇幅最短;第四、第五回合篇幅较短。叙事节奏加快,张弛有度。②小说在五个回合搏斗的推进过程中,加了很多搏斗之后老人的心理活动和自言自语。③老人拥有丰富的搏斗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在困境中孤身奋战、沉着冷静。但“硬汉”不是超人,也有生理极限和心理危机。他的武器越来越差,手伤越来越重,和鲨鱼的力量对比越来越悬殊,但是他表现出了“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捍卫了人的勇气和力量。
(3)小说在情节推进中,加入了老人充满矛盾纠结的心理活动和自言自语。这是否和“海明威电报式”语言风格矛盾?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不矛盾。首先,“海明威电报式”语言主张少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而并非一味“简略”。其次,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心理活动,老人不断自我说服、自我激励,从而克服内心矛盾,呈现其摆脱困境的心路历程。只有老人自己的声音,隐去了作者的声音,使读者倾听老人的心声,走进“硬汉”丰富的内心世界。
(4)小说的标题为什么是“老人与海”,而不是“渔夫与鱼”?请结合上述文本细读,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示例:“渔夫与鱼”不仅是捕猎的关系,在人与鱼的对峙搏斗中,人寻找与自然共存的生命平衡状态,也进行着自我反思。“老人与海”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们每天也走向生活的海洋,有收获亦有难以逾越的局限。人类在与局限的斗争中成长,不断调整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而建立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老人与海”探讨的是人类生存的意义,更像是一则人类的寓言。
(5)拓展任务设计。
任务一:请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补写一个结尾。再阅读原作,分析海明威为什么这样结尾?
设计意图:让学生作为小说的作者进行文本结尾的写作,再分析原作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有助于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转化和运用,加深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任务二(选做):节选部分反复写“希望捕获大马林鱼是一场梦”,在《老人与海》整本书中还反复写了几个梦:年轻时代所见的非洲海滩、非洲群狮、海豚,年轻时和黑人大个子比试腕力。请你运用课上学到解读方法,谈谈对此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一个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内驱力,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解决整本书阅读中的新问题。
任务三:同样是小说的心理描写,现代派小说《老人与海》和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复活》在写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并思考有哪些原因导致了两者的不同?
设计意图:以心理活动描写手法的比较,带动本单元中《复活》的研习,体现单元人文主题“多样的文化”,对文化现象进行成因分析,使“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研习任务得到落实。
任务四: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充斥着梦想破灭的颓废情绪。《老人与海》的发表如温暖的阳光,“硬汉精神”给困惑中的人们带来了光明。请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大卫·科波菲尔》中米考伯的形象会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米考伯主义”?
设计意图:以《老人与海》的教学策略带动本单元中《大卫·科波菲尔》的研习,体现单元人文主题“多样的文化”,通过研习任务得到落实。
(6)作业布置。
①有人认为:把叙事的权利交给对话的角色,能赋予角色以自己的声音,还能通过转换语气力度和情感力量来表达直观感受。请你根据这个观点赏析第二回合后老人的“自言自语”。(必做)
②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使用了大量“发生变异”的人称代词。对大马林鱼,没有用“it”,而是使用了“him、he”。用指代女性的人称代词“La mar”称呼大海,和抽象的概念“运气”。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必做)
③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评析四幅《老人与海》的封面设计哪一幅最好(图略)。(选做)
同行点评
小说作为典型的叙事类文本,教学时应关注人物的塑造、叙事的角度、叙事语言的个性,而不能泛化为小说三要素的梳理。陈老师这则案例就是对讲授粗浅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的告别。本课突出的特点:一是关注人物言行的独特处,一个八十岁的老渔夫为何孤身到海上捕鱼,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隐喻意义;二是关注人物内心的矛盾,在文本的缝隙处发现小说叙事的奥妙。所谓硬汉,并非一出场就是硬汉,并非自始至终都是硬汉,引导学生从老人言行的矛盾处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本课的任务设计很有意思。如“老人与海”能不能改为“渔夫与鱼”,从关键词的品味中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将这部小说与传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进行对比,让学生获得文学思潮变化的感性认识。就连不同的封面设计样式,也可引入课堂成为教学资源,足见授课教师对不同译本的熟悉,对教学样式丰富性的追求。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与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不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适度关注原著“整本书”的特点,引发学生从节选片段出发,探究和认识全书内容的深刻性和形式的独特性。这在本课中也有体现。(点评人系上海市静安区语文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冯渊)
参考文献:
[1]高红琴.《老人与海》之梦的解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8).
[2]黄旦华.以《老人与海》为例探析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J].语文建设,2016(10).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3年19期,作者系上海市市西中学 陈学政)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