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聚焦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以“齐鲁文化研学课程课堂提问教学设计案例”为载体,通过开发路径支架,明晰开展过程,搭建支持性工具支架,破解重点问题,构建教学情境支架,创设提问良性环境,逐步破解学生“提出问题”的困境,有效达成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评价改革 提出问题 支持性工具 教学情境
经上海市绿色指标测评及区域“创智指数”评价测评结果共同诊断发现,我校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针对我校日常教学活动中“问”的实践,结合诊断性报告分析,我校聚焦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以“齐鲁文化研学课程课堂提问教学设计案例”为载体,通过开发路径支架,明晰展开过程,搭建支持性工具支架,破解重点问题,以及构建教学情境支架,创设提问良性环境等多重方法,逐步破解学生“提出问题”之困境,有效达成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目标。
一、开发路径支架,明晰展开过程
研究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对整体研究过程进行路径规划,以明晰展开过程。我校注重诊断定位—循证实践和改进—评估成效等路径支架的开发,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目的与特点,以流程图形式,形成实施的顶层路径,为整个项目的实施提供可参考的、明晰的过程。
1.校本诊断,定位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因此,我校开发诊断路径支架(理清课题的核心概念→明细核心概念的要素特征→确定问题解决能力的指标框架,确定现有研学课程的分析框架→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研方法→设计问卷题目和教师访谈提纲),以便对本校教育教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确定教学改进点,明确教学改进的路径,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调查结论:(1)我校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础,且问题解决能力随着年级的提升有相应的提高;(2)我校研学课程对于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显现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学生在“能主动思考并深入探究问题”及“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全面分析问题、表达疑惑”这两个方面较为欠缺,需要进一步调整改进教学。基于评价结果,我校开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改进研究。
2.循证实践,破解难题
聚焦“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环节中的诸要素,我校以“齐鲁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为主题内容,以“提出问题”为关键环节,从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分析、研究不同年级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所提问题的质量,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编制问题的属性表,构建“提出问题”教学模式框架,逐步形成了“循证实践”路径支架。
第一轮教学实践重在引导学生明确“好问题”的标准,明白提问的方法、思考的路径。第二轮教学实践将情境与问题关联,重点关注“情境与问题”这一教学主题,从“情境的设计”与“问题的生成”进行相应研究,进而提升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评估成效,检验问题
针对研究核心要素“提出问题”能力,聚焦学校课堂教学实践和一系列支持性工具的使用结果,我校开发了“评估成效”路径支架(见图1),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和相关支持性工具进行效果评估,明确该项目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升和教学辐射的影响力。
图1 “评估成效”路径支架
经评估发现,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问题表述的准确性、提出问题的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指向“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有效性逐步提升,能有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及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支持性工具对于引导学生认识“好问题”的属性、提问方向,及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提问效果明显。
二、搭建支持性工具支架,破解难点问题
1.研究“提出问题”能力的属性表
经历学生一开始提问的随意性,在“循证改进”过程中,我校研发了明确“提出问题”能力的属性表(见表1)。
表1 “提出问题”能力属性表
2.构建“提出问题教学模式”框架
“提出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想到的问题相关联,并通过准确严谨的表述,把问题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教师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建立问题模型,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进而思考问题的表述方式。学生结合知识与教师共同探究如何解决问题。
3.设计“课堂观察评价表”和“课堂表现发展趋向记录表”
要对“提出问题”教学实践开展效果评估,就要研制形成聚焦核心要素“提出问题”、操作性强、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性工具,并以此评估支持性工具在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提出问题”课堂观察评价表、“提出问题”双向课堂评价表、“提出问题”课堂表现发展趋向记录表等一系列支持性工具的构建和使用,对于明确教师“教”的方向和方式,引导学生明白“提出问题”能力属性进而有意识地改进自身提问能力,以及评估教学实效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是破解整个项目重点和难点的关键要素,最终达成提升“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构建教学情境支架,创设提问良性环境
良性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提出好问题意义重大。我校教师在第一轮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在提出问题环节设置中,要先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切身体会文化名人的经历和人物形象之后再提问题。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更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在“研学之旅上的文人与文学”课程之“走近李清照”一课中,教师实行任务驱动,创设“愁情”写话情境:你正在参加语文考试,作文要求写一篇表达“愁情”的散文,你记起来李清照是写“愁”的高手,准备用李清照的口吻,从上述推荐的词作中选取一首来表达你对愁的理解。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并按要求进行写作,每段话一百字左右,并提出“清照之我见”的相关问题。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会触发学生形象、逻辑、创新性等高阶思维,好的问题随之而来。
概而言之,本次研究聚焦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为达成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形成了过程明确的“路径支架”,突破重点、难点的“支持性工具支架”和创设良好环境的“教学情境支架”,使得整个研究体现了“设计-实施-效果”全程性、“工具-手段-方法”多维性和“变化-成长-辐射”的效果凸显性。
参考文献:
[1]陈艳.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三个关键点[J].福建教育,2015(6).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3年19期,作者系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 陈碧君)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