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
课题 | 三角形的认识及分类 |
课型 |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练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
1.教学内容分析 |
从纵向联系知识结构上看,教材对“三角形”是从具体直观的认识→元素的认识→平面图形的抽象认识。 横向对比苏教版、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关于三角形单元的安排,《三角形》单元涉及三角形的认识与特性、三边关系、分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点。我们尝试把“三角形分类”结合在“三角形认识”一节课中,把教材中的“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三边关系”前,而把“底和高的认识”编为一节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分类会更深刻,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底和高的学习会更到位,从而更完整与全面地认识三角形。 |
2.学习者分析 |
问卷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为了准确找到学生的学习疑惑,真正认识三角形和理解三角形的分类标准,设计了几个层次的调研。 一级思维层次:(1)请画出3个不一样的三角形。(2)寻找3个三角形的共同点。 二级思维层次:(1)给画出的三角形取个名称并说说理由。(2)除上述名称外你还知道哪些三角形。 三级思维层次: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对四年级两个班级的90名学生进行前测后,得到以下数据:(注:R表示直角三角形,O表示钝角三角形,A表示锐角三角形,I表示等腰三角形,E表示等边三角形。)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见: (1)大部分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画出不一样的三角形,54.3%的学生能画出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其中锐角三角形占多数,钝角三角形较少,学生习惯以角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本节课重心以角为标准进行分类教学。按有无直角分,这部分学生缺少对三角形本质特性的理解,仅从直观的感知进行分类,可进行引导。另外,学生从边的角度画,为了凑足3个三角形,会画1个等边三角形,2个等腰三角形,以上可说明三角形角的特征对学生来说更直观一些。 (2)约有59.4%的学生能根据画出的三角形说出名称,但也仅停留在名称上,对于理由阐述方面正确率较低,从此项答题可知学生对三角形的名称多多少少有了解。 (3)从角的分类上看,有19.4%的学生能分清三类角,从边的角度来分析三角形。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区别于联系,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困难。尽管看似语言能描述分类,但是阐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困难较大。 |
3.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及其各部分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对三角形准确的进行分类。 2.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进行分类。 3.在探索三角形认识及分类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分类思想和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
4.学习评价设计 |
课前检测 一、填一填 1.先判断再填一填 (1)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是三角形的在 () 里画“V”。 我判断的依据是: (2)三角形有 ( )条边,( )个顶点,( )个角。 (3)由( )条线段( )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做三角形。 二、按要求在下面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 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 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 和一个锐角三角形 |
5.学习活动设计 |
学习任务一:认识三角形 1.展示情境 黑板上是课前同学们画得三个自己认为不一样的三角形。 2.设计导学 思考:为什么这些图形都称为“三角形”。 3.组织交流 组织学交流思考问题。 4.概况总结 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 共同特征:都是封闭图形;都有三个顶点;都有三条线段并且依次相连。 小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端点相连)叫作三角形。 |
活动意图:三角形的分类也是认识三角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共性就是三角形的定义。所以安排在学习三角形分类前,再一次理性认识三角形。 |
学习任务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看得见” 1.追问 黑板上的三角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2.设计导学:完成活动一:三角形的分类学习单 观察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是什么角,在表格里记录没类角的数量,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我是这样分类的: ( )是一类,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是一类,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是一类,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展示作品,按思考内容进行评议。 思考(1):上面都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 思考(2):你们这样分类的理由是? 思考(3):结合课本,能给这三类三角形取名吗? 4.归纳概况 思考:对3类三角形名称有困惑吗? | 生1:有的三角形是直的,有的三角形是斜的。 生2: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都不相等。 生3:有的三角形有直角,有的三角形有钝角,有的三角形只有锐角。 生4:有的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有的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有的三角形有三个锐角。 归纳:在《数学辞海》中我们是这样定义的: 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1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生1:为什么要有3个锐角才能叫锐角三角形? 生2:为什么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是钝角和直角就可以了,而锐角三角形要有3个锐角? 生3:有没有一个三角形是1个直角,1个锐角,1个钝角? 生4:除了这三类三角形,还有什么三角形? |
活动意图:在这个环节,不急于给出按角分类的集合图,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书本上所说的三类三角形,我们经常发现课堂表面上没有疑惑,但是一到课堂作业本中,将大量三角形进行分一分时,便会出现两类问题,一类即是三种按角分类的三角形认识不够透彻,另一类是按边和角的分类有所混淆。本环节意在比较的过程中,再次强化三类三角形的特点,理解知识的本质,也对数学简洁精准的语言有所认识和感知。 |
学习任务三:在动态演示中“看得清” 1.设计导学 思考(1):请想象一下,如果将点C沿着虚线向右移动,三个角的大小会怎么变?向左移到呢? 思考(2):请想象一下,如果将点C沿着虚线向下移动,三个角的大小会怎么变? 2.组织交流 思考(1):你有什么想说的? 追问:如果图2一直往下拉,下面两个角会越来越小,最小可以是几度? 追问:可能是0°吗? 思考(2):继续想象,如果点C沿着虚线向上移动呢? 3.归纳概况: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需强调1个角是直角和1个角是钝角了妈?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出一个整体,根据角的特点分类,分成几类? 小结:出示集合图。 | 生1:我发现图1向右拉,会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2:我发现图2向下拉,也会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3:1°。 生4:0.0001° 生:不可能,这2个角一直在,是很小很小的锐角 生1:上面这个角越来越小,下面两个角越来越大。 生2:很高的锐角三角形。 生1:不管三角形怎么变,都有2个锐角。 生2:锐角三角形是2+1个锐角,这里的2个锐角是大家都有的! 生:可以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
活动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从表格中的静态数据到几何画板演示中的动态数据,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2个角是锐角,第三个角有三种不同的可能,通过列举,完全归纳,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推理,触及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的本质,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
学习任务四: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1.设计导学 除了按角的特征分类,还可以按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请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类并说理。 有困难的求助学习单。 2.组织交流 思考(1):你们这样分类的理由是? 思考(2):结合课本,能给这些三角形取名吗? 3.归纳小结 明确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思考:这三类三角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追问:那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呢? 4.动态演示 思考(1):动点C沿着虚线移动,三角形会怎么变? 明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思考(2):这三者也能用刚刚的集合图来表示吗? 明确:按边分不是等腰三角形都不在图里。(视学习情况考虑出示下图) | 生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生2:就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生:类似普通四边形。 |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按三角形的另一边特征对三角形再次认识并分类。经历到此学习环节为止,学生可以清晰地对三角形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也能解决成绩中等学生对边和角的分类概念的混淆。 |
6.板书设计 |
|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
|
8.教学反思与改进 |
“三角形的分类”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一课,它既承担着空间与图形板块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任,又关注着概念理解与图形表象的关键建构。本课通过整合本单元教学后将三角形的认识和分类编为本单元起始课。 从学生的思维层次前测上来看,学生对研究的三角形虽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但是真正全面了解其概念存在着困难。本节课通过认识三角形→归纳三角形异同点→分别按角和边为标准进行分类。在探究过程中知道按角分的三类三角形存在并列关系,按边分的三类三角形存在着包含关系,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
|
|
|
|
课时教学设计 |
课题 | 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高 |
课型 |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练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
1.教学内容分析 |
《三角形的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中的内容,这一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认识”领域,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很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在图形的学习中,“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刻画图形特征的一个要素,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都有“高”的身影,它不仅能刻画图形的形状,还能刻画图形的大小。 |
2.学习者分析 |
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三角形的高怎么画? 3.三角形有几条高? |
3.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4.学习评价设计 |
填空。 (1)由( )条线段( )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边,( )个顶点,( )个角。 (3)从三角形的一个( )到它的对边作一条( ),( )和( )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 )。 (4)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则三角形可表示成( )。 |
5.学习活动设计 |
学习任务一: 在前面的学习中,大家提出了很多关于三角形的问题,我们对三角形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谁来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过平行四边形有高,三角形是不是也有高? | 生: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三角形也有高。 |
活动意图:通过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平行四边形高的知识,迁移已有的平行四边形高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角形的高。 |
学习任务二: 1.画高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1)请你试着画一画三角形ABC的高 。 (2)画完后,小组内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交流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高的认识 | 生1:从A点向BC做了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BC就是三角形的底。 生2:从B点出发,向AC边画的垂线。这也是三角形的高。 生3:无论怎么摆放,这条线段和AC的垂直关系都不变,它都是三角形的高。 生4:从C点画的。 生5:从顶点向对边画的一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我发现,只要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线,那这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有三条高。 生6:把这条线延长,这也是三角形的高。 |
活动意图: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迁移已有的平行四边形画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加深对高和底的理解,体会到“高”和“底”是一对概念,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使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三角形只有三条高。 |
学习任务三: 游戏中感悟“底和高”对三角形的影响 从A点向BC画了一条垂线,得到了一组底和高,猜一猜接下来干什么? 移动高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 生1: 三角形的高变了,形状就变了,三角形的面积或周长可以确定吗?三角形的角有什么变化? 生2:如果高继续往外跑,我觉得三角形就更加倾斜了,会变成一条线吗? 生3:三角形的大小一样吗? 生4:这些三角形的大小是一样的,没有变化,因为底和高的长度是一样的。 生5:发现三角形的倾斜度变大了,三角形的周长是不是也变大了? 生6:这个三角形的角变大了,边也变长了,是不是角越大,边就越长呢? 生7:三角形的边长会影响他的分类吗? |
活动意图:在移动高的过程,让学生想象三角形的样子,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感受到高的移动,可以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体会到高的价值。 |
6.板书设计 |
|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
|
8.教学反思与改进 |
课前先帮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高”的学习过程“什么是高——怎么画高——高的数量”,之后,学生沿着这样的学习路径,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高,在画高、辨析高、给高下定义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于三角形高的认识,理解三角形只有三条高,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在深入理解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后,通过游戏,给出一组“底和高”,想象这个三角形的样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高的作用:高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就变了,通过观察还原后的不同三角形,逐步体会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高的特点,学生感悟到“原来高还可以跑到三角形的外面,但不论怎么跑,都是由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的一条垂线段。”同时,在想象三角形形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通过观察这组三角形,引发学生新的思考,除了高在不断地变化,三角形的其他要素:角、边、顶点,也在不断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学生大胆的提出各种猜想,引领后面单元的学习。 |
|
|
|
|